珍贵树种闽楠栽培特性与人工林经营效果研究
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2页 |
| 1 前言 | 第12-15页 |
| ·阔叶树种造林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乡土阔叶树种在造林绿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13-14页 |
| ·闽楠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| 第14-15页 |
| ·闽楠的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| 2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| 第15-16页 |
| ·天然林自然条件 | 第15-16页 |
| ·人工试验林概况 | 第16页 |
| ·种源苗期试验地概况 | 第16页 |
| 3 研究方法 | 第16-22页 |
| ·闽楠天然林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| 第16-21页 |
| ·样地调查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21页 |
| ·闽楠人工林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| ·闽楠不同种源育苗试验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种子处理及苗圃地准备 | 第21页 |
| ·试验设计及苗期管理 | 第21页 |
| ·观测项目 | 第21页 |
| ·分析方法及遗传参数估计 | 第21-22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64页 |
| ·闽楠天然林群落生态特征 | 第22-26页 |
| ·种类组成 | 第22-24页 |
| ·群落的水平结构 | 第24页 |
| ·群落的垂直结构 | 第24-25页 |
| ·群落中各层次物种的重要值 | 第25-26页 |
| ·群落优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| 第26-29页 |
| ·群落优势种群结构 | 第26-28页 |
| ·闽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 | 第28-29页 |
| ·群落物种多度 | 第29-31页 |
| ·对数模型的计算 | 第29页 |
| ·预测与检验 | 第29-31页 |
| ·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| 第31页 |
| ·群落种间联结性 | 第31-37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32页 |
| ·测定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乔木层种间联结性 | 第33-37页 |
| ·群落种间竞争 | 第37-39页 |
| ·闽楠种群生态位 | 第39-43页 |
| ·生态位宽度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生态位相似比例分析 | 第41页 |
| ·生态位重叠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·福建省闽楠古树分布 | 第43-45页 |
| ·古树名木的价值 | 第43-44页 |
| ·福建省闽楠古树现状 | 第44-45页 |
| ·闽楠种源苗期试验的研究 | 第45-49页 |
| ·闽楠种源的地理变异 | 第45-46页 |
| ·种源苗高、地径的遗传变异 | 第46-47页 |
| ·种源苗期生物量的遗传变异 | 第47-48页 |
| ·种源苗期性状间的相关性 | 第48-49页 |
| ·闽楠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 | 第49页 |
| ·闽楠人工林经营效果 | 第49-55页 |
| ·闽楠人工纯林生长效果 | 第49-51页 |
| ·闽楠混交林生长效果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·闽楠不同混交造林模式的效果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闽楠纯林与混交林生长对比 | 第54-55页 |
| ·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调控 | 第55页 |
| ·闽楠人工林与天然林个体生长比较 | 第55-58页 |
| ·树高生长 | 第56页 |
| ·胸径(去皮)生长分析、对比 | 第56-57页 |
| ·材积(去皮)生长分析、对比 | 第57-58页 |
| ·人工林闽楠个体生长动态过程 | 第58-61页 |
| ·生长方程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| ·人工林闽楠的生长动态 | 第59-61页 |
| ·闽楠经营密度的确定 | 第61-64页 |
| ·模型拟合 | 第62页 |
| ·建立回归方程 | 第62页 |
| ·林分密度的确定 | 第62-63页 |
| ·理论经营密度的确定 | 第63-64页 |
| 5.小结与讨论 | 第64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