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及相关原则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8-11页 |
一、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涵义 | 第11-22页 |
(一) “人性”的涵义与几种不同的人性观 | 第11-19页 |
1、我国古代“人性”的涵义与人性观 | 第11-13页 |
2、西方古代“人性”的涵义与人性观 | 第13-14页 |
3、近现代“人性”的涵义与人性观 | 第14-16页 |
4、马克思主义“人性”的涵义与人性观 | 第16-19页 |
(二) “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”的涵义 | 第19-22页 |
1、“人性化”的涵义 | 第19-20页 |
2、“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”的科学涵义 | 第20-22页 |
二、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要求 | 第22-29页 |
(一) 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1、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22-23页 |
2、心理学相关原理 | 第23-24页 |
3、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原理 | 第24-25页 |
4、伦理学相关原理 | 第25-26页 |
(二) 现实要求 | 第26-29页 |
1、贯彻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的要求 | 第26-27页 |
2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| 第27-28页 |
3、实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| 第28-29页 |
三、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原则 | 第29-50页 |
(一) 平等原则 | 第29-32页 |
1、平等原则的涵义及效能 | 第29-30页 |
2、平等原则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| 第30-32页 |
(二) 关爱原则 | 第32-35页 |
1、关爱原则的涵义及效能 | 第32页 |
2、关爱原则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| 第32-35页 |
(三) 信任原则 | 第35-37页 |
1、信任原则的涵义及效能 | 第35-36页 |
2、信任原则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| 第36-37页 |
(四) 激励原则 | 第37-41页 |
1、激励原则的涵义及效能 | 第37-38页 |
2、激励原则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| 第38-41页 |
(五) 隐性原则 | 第41-44页 |
1、隐性原则的涵义及效能 | 第41-42页 |
2、隐性原则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| 第42-44页 |
(六) 尊重原则 | 第44-47页 |
1、尊重原则的涵义及效能 | 第44页 |
2、尊重原则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| 第44-47页 |
(七) 宽容原则 | 第47-50页 |
1、宽容原则的涵义及效能 | 第47页 |
2、宽容原则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| 第47-50页 |
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后记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