竖向荷载作用下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理论及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12页 | 
| 第一章 绪论 | 第12-27页 | 
| ·大直径桩基础发展概述 | 第12-15页 | 
| ·大直径桩基础的起源和应用 | 第12-13页 | 
| ·大直径桩的主要特点 | 第13-15页 | 
| ·大直径桩研究概况 | 第15-23页 | 
| ·大直径桩的研究背景 | 第15-17页 | 
| ·大直径桩试验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 
| ·大直径桩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 
| ·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23-24页 | 
| ·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24-27页 | 
| 第二章 大直径桩荷载传递规律的理论分析方法 | 第27-64页 | 
| ·概述 | 第27-28页 | 
| ·大直径桩基桩—土共同作用的力学模型 | 第28-29页 | 
| ·桩身荷载传递分析的解析方法 | 第29-36页 | 
| ·桩身荷载传递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| 第29-32页 | 
| ·公式的应用方法 | 第32-34页 | 
| ·解析分析实例 | 第34-35页 | 
| ·荷载传递函数的形式及参数a和b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 
| ·大直径桩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| 第36-41页 | 
| ·桩身荷载传递的迭代模型及单元划分 | 第37页 | 
| ·桩的荷载—沉降关系的迭代计算方法 | 第37-39页 | 
| ·考虑桩端沉渣影响的大自径桩荷载传递分析 | 第39-40页 | 
| ·迭代计算实例 | 第40-41页 | 
| ·考虑地基固结和超载的大直径桩荷载传递规律研究 | 第41-50页 | 
| ·桩顶荷载和固结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叠加 | 第41-42页 | 
| ·桩顶荷载作用下单桩荷载传递规律 | 第42-44页 | 
| ·固结荷载作用下单桩荷载传递规律 | 第44-47页 | 
| ·桩顶荷载及固结荷载共同作用下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| 第47页 | 
| ·算例和分析 | 第47-50页 | 
| ·大直径桩荷载—沉降关系的灰色预测方法 | 第50-61页 | 
| ·桩的荷载—沉降关系预测的GM(1,1)模型 | 第51-53页 | 
| ·预测模型的检验及GM(1,1)残差模型 | 第53-54页 | 
| ·大直径桩荷载—沉降关系的等维灰数递补动态预测法 | 第54-55页 | 
| ·大直径桩荷载—沉降关系的灰色预测步骤 | 第55页 | 
| ·工程实例实测与预测的对比分析 | 第55-61页 | 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4页 | 
| ·关于荷载传递分析理论 | 第61页 | 
| ·关于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| 第61-62页 | 
| ·关于考虑固结和超载的大直径桩荷载传递分析理论 | 第62页 | 
| ·关于大直径桩荷载—沉降关系的灰色预测方法 | 第62-64页 | 
| 第三章 多层地基中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研究 | 第64-94页 | 
| ·概述 | 第64-65页 | 
| ·多层地基中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的矩阵分析方法 | 第65-72页 | 
| ·桩侧土的位移方程 | 第65-67页 | 
| ·桩底土的位移方程 | 第67页 | 
| ·桩身的弹性压缩量 | 第67-70页 | 
| ·多层地基中桩的荷载传递 | 第70页 | 
| ·考虑土的非线性变形的改进 | 第70-71页 | 
| ·工程实例 | 第71-72页 | 
| ·多层地基中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的全过程分析 | 第72-84页 | 
| ·弹性—全塑性模型和三折线软化模型 | 第72-73页 | 
| ·桩周土全部处于弹性阶段的理论分析 | 第73-75页 | 
| ·桩周土部分进入软化状态的理论分析 | 第75-78页 | 
| ·桩周土部分进入残余应力状态的理论分析 | 第78-82页 | 
| ·工程实例分析 | 第82-84页 | 
| ·多层地基中大直径嵌岩桩的荷载传递分析 | 第84-91页 | 
| ·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和变形特征 | 第84-85页 | 
| ·大直径嵌岩桩的荷载传递函数形式及参数的确定 | 第85-87页 | 
| ·大直径嵌岩桩的荷载传递分析 | 第87-89页 | 
| ·人工挖孔嵌岩桩扩底后对承载力的影响 | 第89页 | 
| ·实例计算与分析 | 第89-91页 | 
| ·本章小结 | 第91-94页 | 
| ·关于改进后的剪切位移法 | 第91页 | 
| ·关于考虑桩侧土软化和桩端土塑性变形的全过程分析 | 第91-92页 | 
| ·关于大直径嵌岩桩的荷载传递分析 | 第92-94页 | 
| 第四章 大直径桩荷载传递规律的试验研究 | 第94-118页 | 
| ·概述 | 第94页 | 
| ·荷载传递过程中影响桩侧阻力发挥的因素 | 第94-108页 | 
| ·桩周土的性质 | 第95-97页 | 
| ·桩—土相对位移 | 第97-102页 | 
| ·桩径的影响 | 第102-103页 | 
| ·桩—土界面条件的影响 | 第103-104页 | 
| ·桩端条件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| 第104-107页 | 
| ·桩侧阻力的深度效应 | 第107-108页 | 
| ·桩端土对大直径桩荷载传递的影响 | 第108-112页 | 
| ·持力层土的强度和桩端位移 | 第108-109页 | 
| ·桩端阻力的深度效应 | 第109-111页 | 
| ·持力层厚度的影响 | 第111页 | 
| ·桩端直径对端阻力的影响 | 第111-112页 | 
| ·桩端土和桩侧土在荷载传递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| 第112-114页 | 
| ·大直径桩荷载传递参数的试验确定方法 | 第114-115页 | 
| ·室内直剪摩擦试验 | 第114页 | 
| ·深井载荷试验 | 第114页 | 
| ·小桩模拟大桩静载试验或大桩有限加载静载试验 | 第114-115页 | 
| ·自平衡静载试验 | 第115页 | 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5-118页 | 
| ·关于影响桩侧阻力发挥的因素 | 第116页 | 
| ·关于影响桩端阻力发挥的因素 | 第116-117页 | 
| ·关于侧阻和端阻的相互强化效应 | 第117页 | 
| ·关于大直径桩荷载传递参数的试验确定方法 | 第117-118页 | 
| 第五章 大直径桩荷载传递的数值模拟 | 第118-142页 | 
| ·概述 | 第118页 | 
| ·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| 第118-123页 | 
| ·Drucker—Prager模型 | 第118-121页 | 
| ·桩—土界面模型 | 第121-122页 | 
| ·接触面单元分析方法 | 第122-123页 | 
| ·大直径桩有限元程序介绍及验证 | 第123-126页 | 
| ·大直径桩有限元程序介绍 | 第123-125页 | 
| ·程序验证 | 第125-126页 | 
| ·大直径桩荷载传递机理的数值模拟 | 第126-138页 | 
| ·均质地基中大直径桩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| 第126-128页 | 
| ·桩长对荷载传递的影响分析 | 第128-130页 | 
| ·桩径对荷载传递的影响分析 | 第130-132页 | 
| ·桩—土刚度比对荷载传递的影响分析 | 第132-134页 | 
| ·桩端土与桩周土的刚度比对荷载传递的影响分析 | 第134-137页 | 
| ·桩—土界面特性对荷载传递的影响分析 | 第137-138页 | 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8-142页 | 
| ·关于均质地层中大直径桩荷载传递机理 | 第138-139页 | 
| ·关于桩长对荷载传递的影响 | 第139页 | 
| ·关于桩径对荷载传递的影响 | 第139-140页 | 
| ·关于桩—土刚度比对荷载传递的影响 | 第140页 | 
| ·关于桩端土与桩周土的刚度比对荷载传递的影响 | 第140页 | 
| ·关于桩—土界面特性对荷载传递的影响 | 第140-142页 | 
| 第六章 结论与展望 | 第142-145页 | 
| ·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| 第142-144页 | 
| ·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144-145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145-157页 | 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、发表的论文和专著 | 第157-160页 | 
| 致谢 | 第1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