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钢厚料层烧结技术创新的经济学分析
第1章 导论 | 第1-26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8-11页 |
·烧结生产工艺及基本概念简介 | 第11-15页 |
·现代烧结生产工艺流程 | 第11-12页 |
·现代烧结生产的范式 | 第12-13页 |
·烧结料层透气性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提高烧结料层高度的动因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| 第15-24页 |
·厚料层烧结技术 | 第15-19页 |
·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| 第19-24页 |
·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厚料层烧结技术创新的生产效果分析 | 第26-42页 |
·宝钢厚料层烧结的技术创新的实践基础 | 第26-30页 |
·旋转试验设计技术的运用和开发 | 第26-27页 |
·生产参数设计变量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·模拟的原料条件 | 第28-29页 |
·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产质量考核指标 | 第29-30页 |
·旋转试验生产结果及数据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旋转试验生产安排和结果 | 第30-31页 |
·考核指标回归方程系数检验 | 第31-32页 |
·化简后的回归方程 | 第32-33页 |
·试验生产结果分析 | 第33-36页 |
·对回归方程结构的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设计变量对考核指标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| 第34-36页 |
·目标函数的建立和求解 | 第36-40页 |
·建立综合目标函数的意义 | 第36页 |
·用工程优化设计方法建立目标函数 | 第36-38页 |
·目标函数的求解 | 第38页 |
·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优化结果及其比较 | 第38-40页 |
·不同条件下进行生产的灵敏度分析 | 第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3章 厚料层烧结生产的经济学分析 | 第42-54页 |
·烧结料层的提高与生产扩张 | 第42-45页 |
·料层高度和抽风负压的匹配关系 | 第45页 |
·从经济学角度看厚料层烧结技术的运用 | 第45-53页 |
·烧结生产经济区的图示及说明 | 第47-49页 |
·“厚料层”的重新界定 | 第49-50页 |
·从干中学到自主创新 | 第50-51页 |
·厚料层烧结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 | 第51-53页 |
·小结与扩展 | 第53-54页 |
第4章 厚料层烧结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 | 第54-67页 |
·厚料层烧结的技术创新 | 第54-56页 |
·厚料层烧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·技术创新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 | 第55-56页 |
·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| 第56页 |
·厚料层烧结生产与制度创新 | 第56-61页 |
·制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| 第56-57页 |
·厚料层烧结试验技术的制度安排 | 第57页 |
·制度现实与厚料层技术推广的矛盾 | 第57-58页 |
·制度创新对厚料层烧结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| 第58-61页 |
·技术推广中制度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| 第61-63页 |
·考虑制度创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| 第61-62页 |
·厚料层技术推广在制度创新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62-63页 |
·技术、制度创新与市场完善的关系 | 第63-65页 |
·小结及扩展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72页 |
·结论 | 第67-69页 |
·创新点 | 第69-71页 |
·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9页 |
附录:灵敏度分析——不同约束条件比较附图 | 第79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学位期间参加科研、发表学术成果的情况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