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9页 |
| ·溶胶—凝胶法制备TiO_2薄膜 | 第11-16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的主要优缺点 | 第12-13页 |
| ·溶胶溶液组成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| ·醇盐种类的影响 | 第13页 |
| ·溶剂的影响 | 第13页 |
| ·水量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| ·酸的影响 | 第14页 |
| ·络合剂及其它添加剂的影响 | 第14页 |
| ·溶胶—凝胶法使用载体的选择 | 第14-15页 |
| ·涂覆方式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·焙烧温度的影响 | 第16页 |
| ·提高TiO_2膜光催化作用能力的途径 | 第16-18页 |
| ·表面贵金属沉积 | 第16-17页 |
| ·金属离子掺杂 | 第17页 |
| ·表面耦合 | 第17页 |
| ·表面光敏化 | 第17-18页 |
| ·气-固复相光催化氧化机理、反应器设计及反应动力学 | 第18-22页 |
| ·TiO_2的光催化机理 | 第18-19页 |
| ·二氧化钛气相光催化反应系统 | 第19-21页 |
| ·光催化降解动力学 | 第21-22页 |
| ·影响薄膜光催化VOCs的因素 | 第22-24页 |
| ·辐射光源的影响 | 第22页 |
| ·水蒸气浓度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| ·气体反应浓度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| ·氧气的影响 | 第24页 |
| ·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24-26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、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6-29页 |
| 第二章 玻璃表面固定化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甲醛的研究 | 第29-40页 |
| ·引言 | 第29-30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0-33页 |
| ·实验药品与主要仪器 | 第30页 |
| ·载体的预处理 | 第30页 |
| ·固定化TiO_2薄膜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| ·光催化性能测试装置 | 第31-32页 |
| ·光催化性能评价 | 第32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9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3-34页 |
| ·不同溶胶体系制备的TiO_2薄膜光催化性能比较 | 第34-36页 |
| ·涂覆次数不同的TiO_2薄膜催化性能比较 | 第36-37页 |
| ·焙烧温度不同的TiO_2薄膜催化性能的比较 | 第37-38页 |
| ·TiO_2薄膜稳定性考察 | 第38页 |
| ·自制TiO_2薄膜与固载商品TiO_2(P25)催化性能的比较 | 第38-39页 |
| ·结论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章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改性的TiO_2薄膜及光催化降解甲醛的研究 | 第40-55页 |
| ·引言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1-43页 |
| ·实验药品和主要仪器 | 第41-42页 |
| ·掺杂过渡金属离子的TiO_2薄膜的制备 | 第42-43页 |
| ·光催化实验 | 第43页 |
| ·结果和讨论 | 第43-53页 |
| ·XRD表征 | 第43-45页 |
| ·TG-DSC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掺杂不同过渡金属离子的TiO_2膜在日光和紫外灯光照下对甲醛的光催化效果比较 | 第48-50页 |
| ·掺不同浓度Cd~(2+)的TiO_2薄膜催化性能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| ·掺Cd~(2+)的TiO_2薄膜对不同浓度甲醛的光催化降解 | 第51-52页 |
| ·掺入Cd~(2+)的TiO_2薄膜可能的反应机理 | 第52-53页 |
| ·结论 | 第53-55页 |
| 第四章 甲醛的光催化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| 第55-64页 |
| ·引言 | 第55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5-56页 |
| ·化学试剂和主要仪器 | 第55-5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6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5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6-62页 |
| ·小结 | 第62-64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64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| 研究生期间所发论文 | 第72-73页 |
|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| 第73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