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1 前言 | 第10-24页 |
| 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| ·病原学 | 第12-13页 |
| 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13-22页 |
| ·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| 第13-17页 |
| ·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 | 第17页 |
| ·病毒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| 第17页 |
| ·病毒与细胞凋亡 | 第17-18页 |
| ·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| ·结束语 | 第22-24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2页 |
| ·材料 | 第24-25页 |
| ·病毒 | 第24页 |
| ·SPF鸡与SPF鸡胚 | 第24页 |
| ·菌种和载体 | 第24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4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4-25页 |
| 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5页 |
| ·方法 | 第25-32页 |
| ·病毒致弱的过程 | 第25-26页 |
| ·病毒的电镜观察 | 第26页 |
| ·IBDV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| 第26页 |
| ·各代次病毒基因的反转录反应及其扩增 | 第26-27页 |
| ·PCR产物的纯化与克隆 | 第27-28页 |
| ·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鉴定 | 第28-29页 |
| ·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| 第29页 |
| ·序列分析比较 | 第29页 |
| ·各代次毒株EID_(50)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| ·致病性试验 | 第30-31页 |
| ·中间株的生物学特性 | 第31页 |
| ·致弱株的生物学特性 | 第31-32页 |
| 3 结果 | 第32-41页 |
| ·电镜观察结果 | 第32页 |
| ·RNA的提取 | 第32页 |
| ·反转录及基因扩增 | 第32-33页 |
| ·各代次病毒VP_3、VP_5基因 | 第32-33页 |
| ·A片段基因 | 第33页 |
| ·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| 第33-34页 |
| ·T载体-VP_3重组质粒 | 第33页 |
| ·T载体-VP_5重组质粒 | 第33-34页 |
| ·vvIBDV-Gx A片段全长 | 第34页 |
| ·各代次VP_3、VP_5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VP_3基因 | 第34页 |
| ·VP_5基因 | 第34-35页 |
| ·各代次毒株EID_(50) | 第35-39页 |
| ·致病性试验 | 第39页 |
| ·中间株的生物学特性 | 第39-40页 |
| ·体外生长试验 | 第39-40页 |
| ·体内稳定性试验 | 第40页 |
| ·致弱株的生物学特性 | 第40-41页 |
| ·生长特性试验 | 第40页 |
| ·病毒的返强试验 | 第40-41页 |
| 4 讨论 | 第41-46页 |
| ·研究过程与结果 | 第41-43页 |
| ·病毒的细胞培养及致弱 | 第43-44页 |
| ·过渡代次毒株CEF-9 | 第44页 |
| ·vvIBDV毒力基因定位 | 第44-45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45-46页 |
| 5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