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5页 |
1. 1 水工隧洞的发展概况 | 第8-10页 |
1. 2 水工隧洞的主要地质灾害 | 第10-12页 |
1. 2. 1 高外水压力 | 第10-11页 |
1. 2. 2 突涌水 | 第11页 |
1. 2. 3 高地应力及岩爆 | 第11-12页 |
1. 2. 4 高地温 | 第12页 |
1. 3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5页 |
1. 3. 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1. 3. 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隧洞外水压力分析方法综合研究 | 第15-29页 |
2. 1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法 | 第15-19页 |
2. 1. 1 国内外水压力修正系数的取值 | 第16-18页 |
2. 1. 2 国外隧洞设计中外水压力的取值 | 第18-19页 |
2. 1. 3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法的不足 | 第19页 |
2. 2 解析数值模拟法 | 第19-23页 |
2. 2. 1 解析数值模拟法介绍 | 第20-22页 |
2. 2. 2 解析数值模拟法的不足 | 第22-23页 |
2. 3 渗流场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 3. 1 渗流场分析方法介绍 | 第23-24页 |
2. 3. 2 渗流场分析方法的不足 | 第24页 |
2. 4 简化模型法 | 第24-28页 |
2. 4. 1 简化模型法介绍 | 第24-27页 |
2. 4. 2 简化模型法的不足 | 第27-28页 |
2. 5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基于活度的地下水碳酸平衡研究 | 第29-45页 |
3. 1 纯水中的碳酸平衡 | 第29-38页 |
3. 1. 1 基于活度计算的平衡理论 | 第29-31页 |
3. 1. 2 计算方法步骤 | 第31页 |
3. 1. 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1-38页 |
3. 2 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的碳酸平衡 | 第38-45页 |
3. 2. 1 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化学平衡基本方程 | 第38-39页 |
3. 2. 2 碳酸盐溶解平衡时水中各组分与pH或CO_2分压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3. 2. 3 a_0、 a_1、 a_2的计算 | 第40-41页 |
3. 2. 4 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碳酸平衡检查 | 第41-45页 |
第四章 地下水中CO_2分压的确定 | 第45-56页 |
4. 1 地下水溶解组分的非平衡-平衡计算法 | 第45-49页 |
4. 1. 1 非平衡计算过程 | 第45-49页 |
4. 1. 2 CO_2分压的平衡计算 | 第49页 |
4. 2 实验计算法测HCO_3~-浓度 | 第49-56页 |
4. 2. 1 理论基础 | 第50-51页 |
4. 2. 2 实验方法 | 第51-54页 |
4. 2. 3 数据处理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工程实例 | 第56-73页 |
5. 1 陈村水电站廊道扬压力 | 第56-62页 |
5. 1. 1 地质环境概况 | 第56-61页 |
5. 1. 2 陈村水库坝前水头与CO_2分压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5. 2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勘探平硐外水压力确定 | 第62-71页 |
5. 2. 1 工程概况 | 第62-63页 |
5. 2. 2 地质环境概况 | 第63-67页 |
5. 2. 3 水文地质特征 | 第67-70页 |
5. 2. 4 勘探平硐外水压力确定 | 第70-71页 |
5. 3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73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6. 1 本文总结 | 第73-74页 |
6. 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