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

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3页
英文摘要第3-5页
附表目录第5-6页
附图目录第6-14页
引言第14-27页
 1 论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4-17页
   ·提出背景与依据第14-17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第14-15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问题发生根源分析第16-17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7页
     ·科学意义第17页
     ·现实意义第17页
 2 文献综述第17-20页
   ·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状况第17-19页
   ·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状况第19-20页
 3 本文研究方案与特色创新第20-25页
   ·研究目标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科学问题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国家需求第21页
   ·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研究框架第22页
   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-24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可行性分析第24页
   ·特色创新第24-25页
     ·本文研究与其他研究的联系和差别第24页
     ·本文特色创新第24-25页
 4 研究基础与资料说明第25-27页
   ·研究基础第25-26页
   ·资料说明第26-27页
     ·资料来源第26页
     ·数据来源第26页
     ·数据使用与处理说明第26-27页
第1章 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划分标准第27-36页
 1 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划分第27-31页
   ·什么是资源型城市?第27-28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第28-29页
   ·我国矿业城市的划分第29-31页
     ·矿业城市数量第29页
     ·矿业城市的类型结构第29-31页
 2 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划分第31-36页
   ·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?第31页
   ·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难题第31-32页
   ·与国外的资源型城市相比,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为严峻..第32-33页
   ·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第33-34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第34页
   ·阜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唯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第34-36页
第2章 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地理分布与基本特征第36-48页
 1 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历史和演变趋势第36-38页
   ·史前及古代资源型城市第36页
   ·近代资源型城市第36页
   ·现代资源型城市第36-37页
   ·未来的资源型城市第37-38页
 2 资源型城市的地理分布和现状第38-44页
   ·矿业城市的地理分布第38-40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与空间结构第40-43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位序结构第43-44页
 3 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第44-45页
   ·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第44页
   ·主导资源性企业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第44页
   ·城市空间结构分散第44-45页
   ·城市具有双重功能属性第45页
   ·主导企业功能的二元性第45页
 4 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5-48页
   ·资源接续难于解决第45-46页
   ·经济转型难度大第46页
   ·生态环境治理亟待治理第46页
   ·社会矛盾复杂第46-47页
   ·体制不顺第47页
   ·资源价格扭曲第47-48页
第3章 资源型城市的成因机制第48-58页
 1 资源禀赋和资源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形成的依托第48-53页
   ·资源禀赋理论第48-49页
   ·作为增长极的资源产业第49-51页
     ·增长极与资源产业第49页
     ·矿产品链和矿业产业的关联效应第49-51页
     ·集聚经济效应第51页
   ·逐渐衰退的资源产业第51-53页
     ·资源稀缺与资源危机第51-53页
     ·资源产业地位的下降第53页
 2 区位条件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形成的地域指向第53-55页
   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54页
   ·区位是资源型城市形成的依托第54-55页
   ·区位因素的变化第55页
 3 城市化是资源型城市形成的途径第55-58页
   ·城市化理论第55-56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模式第56-58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第56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动力与阻力第56-57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过程第57-58页
第4章 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理论第58-69页
 1 城市经济结构演进第58-62页
   ·资源产业的序次演化第58-60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概念与内涵第58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的序次演化第58-60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第60-62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演变顺序异常第60页
     ·第二产业占相当大比重第60-61页
     ·资源产业集聚度第61页
     ·二元经济突出第61-62页
 2 城市功能发展与完善第62-66页
   ·城市发展理论第62-63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第63-66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基本部分的确定第63-64页
     ·城市基本部分的作用机制第64-65页
     ·最佳规模限制第65页
     ·基本部分的动态转变第65-66页
 3 城市空间扩张第66-69页
   ·城市的地域空间化过程第66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地域空间化第66-67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和区域发展第66-67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之间的互补关系第67页
     ·资源型城市与腹地第67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的城乡二元经济第67-69页
第5章 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与生命周期第69-79页
 1 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与转型第69-72页
   ·无依托型资源型城市第70-71页
   ·有依托型资源型城市第71-72页
   ·两种转型模式的思路第72页
 2 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第72-75页
   ·矿区生命周期理论第72-73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第73-74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第74-75页
 3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第75-79页
   ·可持续性的资源型城市第75-76页
   ·资源的持续性第76页
   ·城市的持续性第76-78页
     ·矿区向城市演变过程的突发性第77页
     ·城市化水平低层次性第77页
     ·城市社会发展高工业化的虚假性第77页
     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第77页
     ·企业与城市机制的约束性第77-78页
     ·城市发展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整治任务重的两难境地第78页
   ·资源型城市持续性的实现途径第78-79页
第6章 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的比较分析第79-92页
 1 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和经验的比较第79-87页
   ·美国匹兹堡(钢城)、休斯顿和洛杉叽(油城)第79-80页
   ·德国鲁尔(煤城)第80-81页
   ·法国洛林(煤钢城)第81-82页
   ·欧洲萨尔区和英国蒂斯区(产煤地域)第82页
   ·日本北九州(煤城)第82-83页
   ·阿塞拜疆巴库(油城)第83-84页
   ·加拿大萨德伯里(镍矿城)第84页
   ·玻利维亚Inti Raymi(金银矿城)第84-85页
   ·马来西亚吉隆坡(锡矿城)第85页
   ·冰岛雷克雅未克(地热城)第85页
   ·澳大利亚珀斯(综合矿城)第85-86页
   ·巴布亚新几内亚(Ok Tedi 矿山)第86页
   ·瑙鲁(磷矿)第86-87页
   ·国外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转型经验第87页
 2 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的比较第87-92页
   ·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的大庆市第88页
   ·以替代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的抚顺市第88-89页
   ·以优势产业为主、发展生态城市的淮北市第89页
   ·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煤炭产业的枣庄市第89-90页
   ·退出传统的工矿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阜新市第90-91页
   ·调整行政区划、寻求新发展的冷水江市第91-92页
第7章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案例分析第92-120页
 1 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突出问题及其状态判别第92-93页
   ·主要资源型城市概况第92-93页
   ·发展状态判断第93页
 2 东北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第93-99页
   ·经济结构单一第93-96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第93-94页
     ·就业结构以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占绝对优势第94-95页
     ·企业结构以小型企业为主第95-96页
   ·资源性行业亏损严重第96页
   ·政策制度遗留问题多第96-98页
   ·资源枯竭、环境恶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集中显化第98-99页
   ·技术力量不足,创新能力有所下降第99页
 3 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第99-104页
   ·重要的老工业基地,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第100-101页
   ·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第101-102页
   ·科技教育水平比较高第102页
   ·自然资源丰富第102-103页
   ·有利的国际与国内环境第103-104页
 4 东北资源型城市面临着难得的转型机会第104-107页
   ·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发起地和重点地区第104页
   ·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第104页
   ·国家投资巨资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第104-105页
   ·国务院成立了振兴东北办公室第105页
   ·人事部为振兴东北提供人才保障第105页
   ·国土资源部制定振兴东北近期工作要点第105页
   ·交通部提出加快东北交通发展措施第105-106页
   ·铁道部加快东北铁路建设第106页
   ·国资委将集中力量打造东北地区优势产业基地第106-107页
   ·中国科协重视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第107页
 5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区域政策第107-115页
   ·注重与其他经济区域的融合第107-108页
   ·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第108页
   ·发展混合型经济第108-109页
   ·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发展粮食加工业,打造知名品牌第109页
     ·争取国家对农产品加工的资金投入第109-110页
   ·加强生态环境建设,发展生态经济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积极发展林业第110页
     ·重点发展“生态经济”第110-111页
   ·整合三省资源,加速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第111页
     ·东北中心城市应加大“退二进三”的力度第111页
     ·大力培植自身的优势产业第111页
   ·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调整一、二、三产业的结构第112页
     ·调整轻、重工业的结构第112页
     ·调整新、老工业产品的结构第112页
   ·处理好几个关系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·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关系第113页
     ·所有制结构调整与民间创业机制的关系第113页
     ·技术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结构调整的关系第114页
   ·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·发挥民营企业在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第114页
     ·民营企业要掌握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政策第114页
     ·民营企业家要看到资源型城市转型与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第114-115页
 6 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家政策第115-120页
   ·尽快制定《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规划》第115页
   ·支持东北资源型城市的国有企业调整与改革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·以战略性思维谋划国有企业改制第116页
     ·构造实施战略性重组的市场主体第116页
     ·进行债务重组,为招商改制创造条件第116页
     ·统筹社会保障试点,为国企改制营造良好环境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设立产业投资公司,在重组中促进产业集聚第117页
   ·支持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接续产业的培育第117页
   ·鼓励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第117-118页
   ·支持解决经济转型中的融资问题第118页
   ·支持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第118-119页
   ·扶持国家粮食主产区发展,建立东北地区国家粮食安全基地第119页
   ·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第119-120页
第8章 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第120-130页
 1 战略选择第120页
 2 分类转型战略第120-122页
   ·区分情况实行差异化转型第120页
   ·潜在资源型城市规避转型战略第120-121页
   ·成长资源型城市积极转型战略第121页
   ·枯竭资源型城市应急转型战略第121-122页
 3 优势转换战略第122-124页
   ·优势替代第122页
   ·优势再造第122-123页
   ·优势互补第123页
   ·优势延伸第123页
   ·优势挖潜第123-124页
 4 战略措施第124-130页
   ·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第124-125页
   ·适度控制资源开发强度,延长资源性企业寿命第125页
   ·依靠科技进步,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资源第125页
   ·保护城市生态环境,加快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,建设绿色矿城第125-126页
   ·加强人力资本建设第126-127页
   ·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,扩大开放,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第127-128页
   ·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,统筹资源型城市和矿山企业的共同发展第128页
   ·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必须而且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第128-130页
第9章 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与建议第130-135页
 1 产业政策第130-131页
   ·制定新的资源产业发展方针第130页
   ·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第130页
   ·产业结构转换援助政策第130-131页
   ·替代产业选择政策第131页
   ·制定促进非资源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第131页
 2 财税政策第131-132页
   ·建立衰老报废煤矿转户基金第131-132页
   ·建立资源型城市技术改造专项基金第132页
   ·增加政策性贷款第132页
   ·提高单一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第132页
   ·税收优惠政策第132页
 3 环境治理与保护政策第132页
 4 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第132-133页
 5 投资政策第133页
 6 区域开发政策第133-135页
总结与展望第135-143页
 1 本文所作的工作及主要结论第135-139页
 2 问题与展望第139-143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143-147页
附表1 全国178 个矿城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第147-153页
后记第153-155页
个人简历第155-162页

论文共1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
下一篇:基于J2ME的移动即时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