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行政信息公开的基本理论 | 第12-20页 |
一、行政信息公开的概念辨析 | 第12-13页 |
二、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| 第13-20页 |
(一) 法理基础 | 第13-14页 |
(二) 实现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 | 第14-15页 |
(三) 落实公众的知情权,提高公众的参与 | 第15-17页 |
(四) 合理配置信息政府信息资源,促进经济增长 | 第17页 |
(五) 监督行政权力运行,防止腐败产生 | 第17-18页 |
(六) 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在需要,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国外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比较研究 | 第20-35页 |
一、知情权制度比较研究 | 第20-21页 |
(一) 国际人权法律文件对知情权的确认 | 第20-21页 |
(二) 外国宪法对知情权的确认 | 第21页 |
二、国外行政信息公开的立法实践 | 第21-24页 |
(一) 瑞典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实践 | 第21-22页 |
(二) 美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实践 | 第22-23页 |
(三) 英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实践 | 第23-24页 |
(四) 日本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实践 | 第24页 |
三、行政信息公开立法路径比较 | 第24-25页 |
(一) 地方推动中央立法 | 第24页 |
(二) 政党竞选推动立法 | 第24-25页 |
(三) 非政府组织推动立法 | 第25页 |
四、行政信息公开的范围比较 | 第25-28页 |
(一) 行政信息公开是原则,不公开是例外 | 第25页 |
(二) 关于例外行政信息(免于公开的行政信息)的规定 | 第25-28页 |
五、行政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和权利主体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六、行政信息公开的程序比较 | 第29-30页 |
(一) 主动公开行政信息 | 第29页 |
(二) 依申请公开行政信息 | 第29-30页 |
七、救济制度比较 | 第30-33页 |
(一) 独立咨询机构的意见在认定争议事项上的重要作用 | 第30-31页 |
(二) 解决争议途径的多样化 | 第31页 |
(三) 独立裁判机构在解决信息公开争议中的优势 | 第31-32页 |
(四) 对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救济给予充分重视 | 第32页 |
(五) 不公开单方审理原则是各国信息公开法的通例 | 第32页 |
(六) 穷尽行政内救济是解决信息公开争议的普遍做法 | 第32页 |
(七) 普遍实行司法最终救济原则并对管辖、审理方式等作出特别规定 | 第32-33页 |
八、监督及保障措施比较 | 第33-35页 |
(一) 对信息公开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| 第33-34页 |
(二) 规定行政机关负有提供便利条件的义务 | 第34页 |
(三) 对行政机关有效管理政府信息的要求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我国行政信息公开的实证分析 | 第35-44页 |
一、我国在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 | 第35-37页 |
(一) 行政信息公开的实践探索 | 第35-37页 |
(二) 行政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历程 | 第37页 |
二、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7-41页 |
(一) 行政信息公开的程序单一、公开的范围狭窄 | 第37-39页 |
(二) 行政信息公开法制不健全 | 第39-40页 |
(三) 对行政机关不公开信息的行为缺乏相关的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制度 | 第40页 |
(四) 基础工作的薄弱及其对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发展的制约 | 第40-41页 |
三、基本成因分析 | 第41-44页 |
(一) 专制的人治观念 | 第41-42页 |
(二) 现行的行政体制 | 第42页 |
(三) 行政信息公开规定的非规范性 | 第42-43页 |
(四) 行政信息公开的内容由行政机关自由裁量,不受司法审查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| 第44-57页 |
一、明确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于对知情权的落实和保障 | 第44-45页 |
(一) 我国知情权的宪法基础 | 第44-45页 |
(二) 知情权的实现,要求行政机关负有公开行政信息的义务 | 第45页 |
二、行政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 | 第45-47页 |
(一) 公开原则 | 第45页 |
(二) 平衡原则 | 第45-46页 |
(三) 及时原则 | 第46页 |
(四) 免费原则 | 第46-47页 |
(五) 自由使用原则 | 第47页 |
(六) 救济原则 | 第47页 |
三、行政信息公开具体制度构建 | 第47-57页 |
(一) 坚持先地方后中央的渐进式立法进路、构建和谐统一的信息公开法律体系 | 第48页 |
(二) 明确行政信息公开适用的主体 | 第48-49页 |
1、权利主体 | 第49页 |
2、义务主体 | 第49页 |
(三) 界定行政信息公开的范围 | 第49-51页 |
(四) 规范行政信息公开的程序 | 第51-52页 |
1、主动公开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| 第51-52页 |
2、依申请公开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| 第52页 |
3、第三人提出意见 | 第52页 |
(五) 借鉴外国经验,完善救济制度 | 第52-55页 |
1、关于行政信息公开争议的简要分析 | 第52-53页 |
2、关于完善我国行政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思考 | 第53-55页 |
(六) 健全行政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措施 | 第55-57页 |
1、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信息公开活动的监督 | 第55-56页 |
2、建立健全行政机关专门信息机构,加强和规范行政信息资源管理 | 第56页 |
3、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提供充分财政保障 | 第56-57页 |
余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