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7页 |
§1.1 斜拉桥减震设计方法概述 | 第8-9页 |
1.1.2 减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| 第8-9页 |
1.1.2 斜拉桥减震设计的思想 | 第9页 |
§1.2 桥梁结构减震阻尼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| 第9-14页 |
1.2.1 阻尼的种类 | 第9-11页 |
1.2.2 桥梁结构减震阻尼器的种类 | 第11-14页 |
§1.3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3.1 地震反应谱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3.2 地震时程分析 | 第15页 |
§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动力分析计算理论 | 第17-31页 |
§2.1 模态分析理论 | 第17-21页 |
2.1.1 无阻尼自由振动 | 第17页 |
2.1.2 有阻尼自由振动 | 第17-18页 |
2.1.3 有阻尼强迫振动 | 第18-20页 |
2.1.4 特征值的解法 | 第20-21页 |
§2.2 反应谱分析理论 | 第21-25页 |
2.2.1 计算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2.2 反应谱的地震力 | 第23页 |
2.2.3 反应谱的组合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.4 反应谱方法的优缺点 | 第24-25页 |
§2.3 时程分析理论 | 第25-27页 |
2.3.1 时程分析法的发展过程 | 第25-26页 |
2.3.2 时程分析计算理论 | 第26-27页 |
§2.4 非线性对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4.1 斜拉索垂度效应 | 第28-29页 |
2.4.2 轴力、弯矩产生的梁—效应 | 第29页 |
2.4.3 大位移引起的非线性效应 | 第29-30页 |
§2.5 本章小节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1-40页 |
§3.1 工程背景介绍 | 第31-32页 |
§3.2 有限元程序和单元的简介 | 第32-34页 |
§3.3 斜拉桥动力计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8页 |
3.3.1 建立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应该遵守的简化原则 | 第34页 |
3.3.2 用脊梁模式来模拟主梁能否真实的反映出斜拉桥的动力特性 | 第34-35页 |
3.3.3 斜拉桥的模型在离散化过程中,应采用那种质量模式 | 第35页 |
3.3.4 建模时怎样考虑桩—土的相互作用 | 第35-38页 |
§3.4 本章小节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斜拉桥模型动力特性比较 | 第40-53页 |
§4.1 三种斜拉桥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40-49页 |
4.1.1 模型1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1.2 采用拉索减震模型2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1.3 采用阻尼器减震模型3动力特性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1.4 三种斜拉桥模型动力特性的比较 | 第48-49页 |
§4.2 有桩模型与无桩模型的动力特性比较 | 第49-51页 |
§4.3 本章小节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斜拉桥模型地震反应谱分析 | 第53-64页 |
§5.1 反应谱分析计算参数的确定 | 第53-56页 |
5.1.1 地震力计算公式 | 第53页 |
5.1.2 动力放大系数的确定 | 第53-56页 |
5.1.2.1 反应谱长周期部分的修正 | 第54-56页 |
5.1.2.2 阻尼比的影响 | 第56页 |
§5.2 三种模型的反应谱分析 | 第56-61页 |
5.2.1 有桩模型与无桩模型的谱分析结果对比 | 第56-58页 |
5.2.2 拉索减震措施模型的谱分析结果 | 第58-59页 |
5.2.3 采用阻尼减震模型的谱分析结果 | 第59-61页 |
§5.3 三种模型谱分析结果的对比 | 第61-62页 |
5.3.1 纵向位移的比较 | 第61-62页 |
5.3.2 塔底剪力的比较 | 第62页 |
5.3.3 桥塔应力的比较 | 第62页 |
§5.4 本章小节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 斜拉桥模型的地震时程分析 | 第64-83页 |
§6.1 地震动的输入 | 第64-68页 |
6.1.1 地震波的介绍 | 第64-67页 |
6.1.2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67页 |
6.1.3 阻尼器位置不同减震效果的比较 | 第67-68页 |
§6.2 三种模型地震响应的比较(超越概率5%地震作用下) | 第68-72页 |
6.2.1 桥塔与主梁纵向位移的比较 | 第68-69页 |
6.2.2 塔底剪力与弯矩的比较 | 第69-71页 |
6.2.3 桥塔应力的比较 | 第71-72页 |
§6.3 三种模型地震响应的比较(超越概率3%地震作用下) | 第72-80页 |
6.3.1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72-75页 |
6.3.2 桥塔与主梁纵向位移的比较 | 第75-77页 |
6.3.3 塔底剪力与弯矩的比较 | 第77-78页 |
6.3.4 桥塔应力的比较 | 第78-80页 |
§6.4 地震反应谱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的对比 | 第80-82页 |
6.4.1 谱分析与时程分析的位移比较 | 第80页 |
6.4.2 谱分析与时程分析的内力比较 | 第80-81页 |
6.4.3 谱分析与时程分析的应力比较 | 第81-82页 |
§6.5 本章小节 | 第82-83页 |
第七章 斜拉桥桥塔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| 第83-96页 |
§7.1 桥塔有限元模型 | 第83-86页 |
§7.2 模型2 桥塔混凝土裂缝的发展 | 第86-87页 |
§7.3 模型2 不同模式桥塔的计算结果的对比 | 第87-92页 |
7.3.1 模型2 各种模型的位移时程的比较 | 第87-88页 |
7.3.2 模型2 混凝土开裂过程中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发展 | 第88-92页 |
§7.4 模型3桥塔位移和应力 | 第92-94页 |
7.4.1 模型3 两种材料模式的位移时程的比较 | 第92-93页 |
7.4.2 模型3 桥塔位移和应力 | 第93-94页 |
§7.5 本章小节 | 第94-96页 |
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96-99页 |
§8.1 结论 | 第96-97页 |
§8.2 建议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