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绪论 | 第1-27页 |
1.1 本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、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8页 |
1.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1.2 智能优化系统中要解决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1.2 遗传算法及其基本原理 | 第18-23页 |
1.2.1 遗传算法的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2.2 遗传算法的基本结构 | 第19-20页 |
1.2.3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| 第20-22页 |
1.2.5 遗传算法的改进 | 第22-23页 |
1.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24-27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4页 |
1.4.2 本文主要内容 | 第24-27页 |
2 特种变压器概述与电磁参数设计 | 第27-47页 |
2.1 特种变压器的概述 | 第27-28页 |
2.2 铁心直径计算 | 第28-29页 |
2.2.1 按每柱容量选择铁心直径 | 第28页 |
2.2.2 按低压绕组匝数选择铁心直径 | 第28-29页 |
2.3 绕组匝数计算 | 第29-31页 |
2.3.1 不需调压时绕组匝数的计算 | 第29页 |
2.3.2 变磁通调压时绕组匝数的计算 | 第29-31页 |
2.4 绕组型式选择 | 第31-32页 |
2.4.1 高压绕组 | 第31-32页 |
2.4.2 低压绕组 | 第32页 |
2.4.3 调压绕组 | 第32页 |
2.5 线匝排列 | 第32-38页 |
2.5.1 高低压绕组 | 第33-37页 |
2.5.2 调压绕组 | 第37-38页 |
2.6 绕组尺寸计算 | 第38-39页 |
2.6.1 圆筒式绕组 | 第38页 |
2.6.2 饼式绕组 | 第38-39页 |
2.6.3 螺旋式绕组 | 第39页 |
2.7 电压比校核 | 第39-40页 |
2.8 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的计算 | 第40-41页 |
2.8.1 空载损耗的计算 | 第40页 |
2.8.2 空载电流的计算 | 第40-41页 |
2.9 负载损耗和阻抗电压的计算 | 第41-42页 |
2.9.1 负载损耗的计算 | 第41页 |
2.9.2 阻抗电压的计算 | 第41-42页 |
2.10 效率计算 | 第42页 |
2.11 温升计算 | 第42-45页 |
2.11.1 油自然循环冷却下圆筒式绕组的温升计算 | 第43页 |
2.11.2 油自然循环冷却下饼式绕组的温升计算 | 第43-44页 |
2.11.3 强油循环冷却下饼式绕组的温升计算 | 第44页 |
2.11.4 油自然循环冷却下油对空气的温升计算 | 第44-45页 |
2.12 重量计算 | 第45-46页 |
2.13 特种变压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| 第46-47页 |
3 特种变压器的优化数学模型及预处理 | 第47-76页 |
3.1 特种变压器优化数学模型 | 第47-50页 |
3.1.1 目标函数 | 第48页 |
3.1.2 优化变量 | 第48-49页 |
3.1.3 约束条件 | 第49-50页 |
3.2 优化数学模型的预处理 | 第50-52页 |
3.2.1 优化数学模型的处理 | 第50-51页 |
3.2.2 工程优化数学模型的预处理 | 第51-52页 |
3.3 分段决策法 | 第52-62页 |
3.3.1 决策准则 | 第52-54页 |
3.3.2 分段决策法 | 第54页 |
3.3.3 分段决策法在特种变压器线圈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| 第54-58页 |
3.3.4 分段决策法在特种变压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| 第58-61页 |
3.3.5 分段决策法处理的优点及局限性 | 第61-62页 |
3.4 目标函数的预处理 | 第62-66页 |
3.4.1 常用的处理方法 | 第62-64页 |
3.4.2 对不同优化目标进行复合的预处理方法 | 第64-66页 |
3.4.3 一种基于交互的多目标函数的处理方法 | 第66页 |
3.5 优化变量的预处理 | 第66-67页 |
3.5.1 定义域空间及特点 | 第66-67页 |
3.5.2 最有希望解空间 | 第67页 |
3.6 约束的预处理 | 第67-71页 |
3.6.1 约束处理的方法 | 第67-68页 |
3.6.2 惩罚函数法 | 第68-69页 |
3.6.3 修正法 | 第69-71页 |
3.7 预处理对优化算法性能的影响 | 第71-75页 |
3.7.1 算法的性能指标 | 第71-72页 |
3.7.2 优化变量的预处理对搜索空间的影响 | 第72页 |
3.7.3 不同约束预处理方法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3.7.4 结论与分析 | 第74-75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4 一种新的动态编码方法的研究 | 第76-87页 |
4.1 编码的表示 | 第76-77页 |
4.1.1 编码的作用 | 第76页 |
4.1.2 常用的编码方法及特点 | 第76-77页 |
4.2 知识作用机理与码表的构造 | 第77-80页 |
4.2.1 知识的作用机理 | 第77-78页 |
4.2.2 码表的构造 | 第78-80页 |
4.3 码表中若干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| 第80-82页 |
4.4 基于码表的动态编码的实现 | 第82-83页 |
4.5 知识对编码压缩率及最优解质量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4.6 动态编码的应用 | 第84-86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5 遗传算子的研究 | 第87-98页 |
5.1 基本遗传算子的概述 | 第87-88页 |
5.2 培育算子的研究 | 第88-93页 |
5.2.1 培育算子的机理 | 第88页 |
5.2.2 优良基因及其属性 | 第88-89页 |
5.2.3 培育算子的构造 | 第89-91页 |
5.2.4 影响培育算子的因素 | 第91-92页 |
5.2.5 培育操作中的一般结论 | 第92-93页 |
5.3 杂交、变异算子及其改进 | 第93-95页 |
5.3.1 杂交算子 | 第93页 |
5.3.2 变异算子 | 第93-94页 |
5.3.3 保持好的基因特性的杂交、变异算子的设计 | 第94-95页 |
5.4 仿真数据与分析 | 第95-97页 |
5.4.1 培育算子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5.4.2 培育概率算法性能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7-98页 |
6 一种基于知识自适应遗传算法(SAKGA) | 第98-113页 |
6.1 SAKGA及算法描述 | 第98-101页 |
6.1.1 知识的作用机理 | 第98-99页 |
6.1.2 SAKGA描述及流程图 | 第99-101页 |
6.2 选择策略及评价体系 | 第101-104页 |
6.2.1 常用的选择方法 | 第101-103页 |
6.2.2 SAKGA的选择策略 | 第103页 |
6.2.3 SAKGA的评价体系 | 第103-104页 |
6.3 优良基因的提取 | 第104-107页 |
6.3.1 初始情况下优良基因的发现和提取 | 第104-106页 |
6.3.2 遗传操作中优良基因的自适应提取 | 第106-107页 |
6.4 SAKGA的收敛性 | 第107-109页 |
6.4.1 遗传算法的收敛性 | 第107-108页 |
6.4.2 影响SAKGA收敛性的因素 | 第108页 |
6.4.3 引入码表机理的动态编码方法对算法收敛性的影响 | 第108页 |
6.4.4 培育算子对算法收敛性的影响 | 第108-109页 |
6.4.5 SAKGA的收敛性 | 第109页 |
6.5 应用实例与分析 | 第109-112页 |
6.5.1 优化数学模型 | 第109-110页 |
6.5.2 算法设计与实现 | 第110页 |
6.5.3 算法操作 | 第110-111页 |
6.5.4 优化数据 | 第111-112页 |
6.5.5 研究结论 | 第112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7 一种新的软件体系结构框架(SAFEOP)的研究 | 第113-122页 |
7.1 软件结构框架的概念 | 第113-114页 |
7.2 传统软件结构框架 | 第114-115页 |
7.3 SAFEOP的构建与分析 | 第115-120页 |
7.3.1 预处理 | 第117-118页 |
7.3.2 基于知识的参数生成器 | 第118-119页 |
7.3.3 仿真器 | 第119页 |
7.3.4 评价体系 | 第119-120页 |
7.3.5 模块之间的通信机制 | 第120页 |
7.4 SAFEOP应用实例与分析 | 第120-121页 |
7.4.1 应用实例 | 第120页 |
7.4.2 研究结论 | 第120-121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8 特种变压器优化应用系统的研制 | 第122-133页 |
8.1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| 第122-123页 |
8.2 应用实现 | 第123-127页 |
8.2.1 原型系统 | 第124-125页 |
8.2.2 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与集成 | 第125-126页 |
8.2.3 系统的测试与完善 | 第126-127页 |
8.3 工程数据库的设计 | 第127-131页 |
8.3.1 数据库的一般概念 | 第127页 |
8.3.2 工程数据库的定义与特性 | 第127-128页 |
8.3.3 工程数据库的数据模型 | 第128-129页 |
8.3.4 特种变压器工程数据库的结构 | 第129-131页 |
8.3.5 特种变压器工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| 第131页 |
8.4 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 | 第131-132页 |
8.5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工作总结与展望 | 第133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6页 |
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146-1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