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言 | 第1-29页 |
第一章 “禅”与“道”——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| 第29-77页 |
第一节 “禅中之道”与“道中之禅”——“禅”与“道”的交融 | 第30-52页 |
一、禅中之道 | 第30-41页 |
二、道中之禅 | 第41-52页 |
第二节 “心性”之美——“禅”与“道”的契合 | 第52-77页 |
一、禅宗心性论 | 第53-59页 |
二、全真心性论 | 第59-67页 |
三、禅道心性之美 | 第67-77页 |
第二章 “顿悟成佛”与“性命双修”——禅宗与全真审美修养论 | 第77-108页 |
第一节 “悟”——禅宗审美修养论 | 第79-90页 |
一、“顿悟成佛”——禅宗审美体验论 | 第79-85页 |
二、“不修之修”——禅宗审美修养的特点 | 第85-90页 |
第二节 “修”——全真审美修养论 | 第90-102页 |
一、“性命双修”——生命的双重超越 | 第90-93页 |
二、“无心是道”——修道之基本原则 | 第93-96页 |
三、“功行兼备”——全真道“以善合真”的审美修养论 | 第96-100页 |
四、“顿悟渐修”——全真道之审美悟修论 | 第100-102页 |
第三节 禅宗与全真审美修养比较论 | 第102-108页 |
第三章 “禅悟境界”与“仙道境界”——禅宗与全真道审美境界论 | 第108-127页 |
第一节 “见山只是山”——禅宗“禅悟境界”的审美特质 | 第108-114页 |
第二节 “白云稳驾一仙神”——全真“仙道境界”的审美特质 | 第114-119页 |
第三节 “禅悟境界”与“仙道境界”审美特质之比较 | 第119-127页 |
第四章 “不言之美”——禅宗与全真道审美表现论 | 第127-172页 |
第一节 “不言之美”——禅道的言说方式 | 第127-133页 |
第二节 禅宗与全真诗歌的审美特征 | 第133-172页 |
一、禅宗诗歌的审美特质 | 第135-148页 |
二、全真诗歌的审美特质 | 第148-159页 |
三、禅宗与全真诗歌审美特质的比较 | 第159-172页 |
第五章 觉悟人格与仙真人格——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论 | 第172-237页 |
第一节 全真道审美人格特征 | 第172-209页 |
一、王重阳“颠狂”人格之审美意蕴 | 第173-184页 |
二、丘处机“济世”人格之审美意蕴 | 第184-191页 |
三、张三丰“隐仙”人格之审美意蕴 | 第191-201页 |
四、全真道审美人格总论 | 第201-209页 |
第二节 禅宗与全真审美人格之比较 | 第209-237页 |
一、全真与禅宗人格审美意蕴之比较 | 第209-216页 |
二、全真之“颠狂”与禅宗之“狂诞”人格比较 | 第216-227页 |
三、全真与禅宗“隐逸”人格比较 | 第227-237页 |
结语 | 第237-243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43-248页 |
后记 | 第248-249页 |
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249-250页 |
声明 | 第2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