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前言 | 第1-11页 |
| 临床研究 | 第11-18页 |
| 1.研究对象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来源 | 第11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11-12页 |
| ·纳入标准 | 第12页 |
| ·排除标准 | 第12页 |
| ·中止试验标准 | 第12-13页 |
| 2.研究方法 | 第13-18页 |
| ·随机分组方法 | 第13页 |
| ·工作流程图 | 第13-14页 |
| ·临床治疗方案 | 第14页 |
| ·干预措施 | 第14-15页 |
| ·滚针治疗组 | 第14-15页 |
| ·对照组 | 第15页 |
| ·疗效评阶 | 第15-16页 |
| ·睡眠障碍改善有效率评价 | 第15页 |
| ·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| 第15-16页 |
| ·视觉模拟评定 | 第16页 |
| ·药物催眠情况 | 第16页 |
| ·详细记录安全性指标及治疗的副作用 | 第16-17页 |
| ·随访 | 第17页 |
| ·盲法运用 | 第17页 |
| ·研究质量控制 | 第17页 |
| ·数据统计处理 | 第17-18页 |
| 结果 | 第18-23页 |
| 1.病例入选与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| 第18页 |
| 2.基线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·年龄、性别比较 | 第18页 |
| ·治疗前两组间匹兹堡评分、实际睡眠时间、视觉模拟评定、药物催眠情况比较 | 第18-19页 |
| 3 治疗后两组有效率的比较 | 第19-20页 |
| 4 疗后及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 | 第20-21页 |
| ·治疗后两组间比较 | 第20页 |
| ·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 | 第20-21页 |
| 5 两组在治疗前后、三月后自身比较 | 第21-23页 |
| ·滚针组在治疗前后、三月后自身比较 | 第21页 |
| ·对照组在治疗前后、三月后自身比较 | 第21-23页 |
| 讨论 | 第23-31页 |
| 1.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| 第23-25页 |
| 2.对失眠疗效评价指标的认识 | 第25-26页 |
| 3 滚针治疗失眠疗效的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4.滚针及治疗方案特点 | 第28-29页 |
| 5.滚针治疗失眠的机理探讨 | 第29-31页 |
| 结论 | 第31-32页 |
| 问题与展望 | 第32-33页 |
| 致谢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| 附件一:综述 | 第37-46页 |
| 附件二:附表 | 第46-48页 |
| 附件三: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8-49页 |
| 附件四:声明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