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热类温病的综合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前言 | 第7-8页 |
| 综述:从中、西医角度看温病血瘀的研究现状 | 第8-18页 |
| 温热类温病的综合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研究 | 第18-38页 |
| 1 温热类温病的界定 | 第18-20页 |
| ·温热与湿热分类的源流 | 第18-20页 |
| ·温热类温病的界定 | 第20页 |
| 2 温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的综合分析 | 第20-27页 |
| ·热的形成 | 第20-21页 |
| ·正邪相争,产热过多 | 第20-21页 |
| ·功能失常,阳气郁阻 | 第21页 |
| ·阴液亏损,阳气偏亢 | 第21页 |
| ·毒的形成 | 第21-22页 |
| ·病因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·病机含义 | 第22页 |
| ·痰的形成 | 第22-23页 |
| ·热灼津液酿成痰 | 第22页 |
| ·津失敷布聚为痰 | 第22页 |
| ·停饮热结凝为痰 | 第22-23页 |
| ·癖的形成 | 第23-24页 |
| ·热毒炼血为瘀 | 第23页 |
| ·津液耗损致瘀 | 第23-24页 |
| ·血热妄行成瘀 | 第24页 |
| ·脏腑失调致瘀 | 第24页 |
| ·虚的形成 | 第24页 |
| ·病理变化综合分析 | 第24-27页 |
| ·热毒与痰 | 第25页 |
| ·热毒与瘀 | 第25页 |
| ·热毒与虚 | 第25页 |
| ·痰与瘀 | 第25页 |
| ·痰与虚 | 第25-26页 |
| ·瘀与虚 | 第26-27页 |
| 3 治疗方法的综合设计及应用 | 第27-38页 |
| ·基本治疗原则 | 第27-33页 |
| ·清热解毒法 | 第27-29页 |
| ·辛凉宣散,透热解毒 | 第27页 |
| ·苦寒直折,泻火解毒 | 第27-28页 |
| ·渗利攻下,泄热排毒 | 第28页 |
| ·行气活血,散热解毒 | 第28-29页 |
| ·养阴生津,制热抗毒 | 第29页 |
| ·化痰法 | 第29-30页 |
| ·宣肺泄热化痰 | 第29-30页 |
| ·宽胸散结化痰 | 第30页 |
| ·清心涤痰开窍 | 第30页 |
| ·化痰息风止痉 | 第30页 |
| ·祛瘀通络化痰 | 第30页 |
| ·祛瘀法 | 第30-32页 |
| ·清热化瘀 | 第31页 |
| ·行气散瘀 | 第31页 |
| ·攻下逐瘀 | 第31页 |
| ·滋阴通瘀 | 第31-32页 |
| ·养阴法 | 第32-33页 |
| ·滋养肺胃 | 第32页 |
| ·增液润肠 | 第32页 |
| ·补养营血 | 第32-33页 |
| ·填补真阴 | 第33页 |
| ·卫气营血各阶段的应用 | 第33-38页 |
| ·卫分证的证与治 | 第33-34页 |
| ·气分证的证与治 | 第34-35页 |
| ·营分证的证与治 | 第35页 |
| ·血分证的证与治 | 第35-38页 |
| 名医验案 | 第38-44页 |
| 1 王孟英医案 | 第38-39页 |
| 2 袁桂生医案 | 第39-41页 |
| 3 周小农医案 | 第41-42页 |
| 4 严执中医案 | 第42-43页 |
| 5 魏树森医案 | 第43-44页 |
| 临床验例举隅 | 第44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