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前言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4页 |
| 一、引言 | 第14-30页 |
| 1 华北落叶松研究现状 | 第14-23页 |
| ·华北落叶松的天然地理分布 | 第14页 |
| ·华北落叶松育苗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华北落叶松引种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华北落叶松个体生态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华北落叶松林群落结构与更新演替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·华北落叶松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| ·华北落叶松林经营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| 2 白桦研究现状 | 第23-28页 |
| ·白桦林的天然地理分布 | 第23页 |
| ·白桦的生态学特性 | 第23-25页 |
| ·白桦林经营 | 第25-28页 |
| 3 研究现状小结 | 第28页 |
| 4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28-30页 |
| 二、研究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山地森林分布及特征 | 第30-34页 |
| 1 研究地区的自然条件 | 第30-32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30页 |
| ·地形地势 | 第30页 |
| ·气候特点 | 第30-31页 |
| ·土壤 | 第31页 |
| ·水文条件 | 第31页 |
| ·植被 | 第31-32页 |
| 2 试验区山地森林分布及特征 | 第32-34页 |
| 三、草原区中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结构与经营 | 第34-76页 |
| 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生长过程 | 第36-42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3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华北落叶松胸径生长过程解析 | 第37-39页 |
| ·小结 | 第39-42页 |
| 2 气候因素对华北落叶松生长量影响权重排序 | 第42-50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42页 |
| ·研究基础 | 第42-43页 |
| ·调查和研究方法 | 第43-46页 |
| ·结果 | 第46-47页 |
| ·关联结果 | 第46页 |
| ·关联图 | 第46-47页 |
| ·小结 | 第47-50页 |
| 3 动物活动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下天然更新的影响 | 第50-56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5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·标准地内动物活动状况统计 | 第51-52页 |
| ·标准地中兽类活动痕迹调查统计 | 第52-53页 |
| ·动物活动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现实林分生长进程与抚育间伐起始年龄的确定 | 第56-64页 |
| ·调查方法和数据整理 | 第56-57页 |
| ·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现实林分生长进程预测 | 第57-58页 |
| ·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7页 |
| ·现实林分生长进程预测 | 第57-58页 |
| ·抚育间伐起始年龄的确定 | 第58-63页 |
| 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5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抚育方法与强度的抚育效果 | 第64-76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6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64-66页 |
| ·采伐前后(1999~2002)生长量变化比较 | 第66-68页 |
| ·采伐前后(1999~2002)胸径生长量变化 | 第66-67页 |
| ·采伐前后(1999~2002)树高生长量变化 | 第67-68页 |
| ·采伐前后(1999~2002)蓄积生长量变化 | 第68页 |
| ·抚育间伐以后林内光照条件的变化 | 第68-70页 |
| ·抚育间伐以后林分内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| 第70-74页 |
| ·小结 | 第74-76页 |
| 四、白桦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经营 | 第76-88页 |
| 1 研究地区白桦次生林群落分类与经营目标 | 第78-82页 |
| ·研究白桦次生林群落分类的意义 | 第78页 |
| ·研究地区白桦次生林群落分类 | 第78-81页 |
| ·灌木白桦林 | 第78页 |
| ·草本白桦林 | 第78-79页 |
| ·溪旁白桦林 | 第79-81页 |
| ·白桦次生林经营目标的简单提法 | 第81页 |
| ·小结 | 第81-82页 |
| 2 白桦次生林抚育改造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| 第82-88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8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82-83页 |
| ·抚育改造效果分析 | 第83-86页 |
| ·山坡上部草类白桦林的抚育改造 | 第83-84页 |
| ·山地中部白桦次生林抚育改造 | 第84-86页 |
| ·小结 | 第86-88页 |
| 五、草原区中的森林与森林区中的森林的生产力比较分析 | 第88-92页 |
| 1 坝下森林区和白音敖包草原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的差异 | 第88页 |
| 2 研究方法 | 第88-90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90页 |
| ·森林区和草原区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| 第90页 |
| ·森林区和草原区中的白桦次生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| 第90页 |
| 4 小结 | 第90-92页 |
| 六、结论与讨论 | 第92-96页 |
| 1 结论 | 第92-94页 |
| ·草原区中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结构与经营 | 第92-93页 |
| ·草原区中的白桦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经营 | 第93-94页 |
| ·草原区中森林与森林区中森林生产力比较分析 | 第94页 |
| 2 讨论 | 第94-95页 |
| 3 建议 | 第95-9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6-108页 |
| 附件1: 内蒙古白音敖包地区主要植物名录 | 第108-116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116-118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118-120页 |
| 成果清单 | 第120-122页 |
| 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