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力学论文--固体力学论文--变形固体动力学论文

无氧铜冲击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

摘要第1-3页
ABSTRACT第3-5页
目录第5-7页
第一章 前言第7-16页
   ·冲击熔化温度及冲击温度测量的意义第7页
   ·金属材料冲击波温度测量的简要回顾第7-13页
     ·金属样品/窗口的理想界面热传导模型第8-11页
     ·金属样品/窗口非理想接触的热传导模型第11-12页
     ·获得冲击熔化温度的途径第12-13页
   ·本论文研究简介第13-14页
 参考文献第14-16页
第二章 样品和窗口相关参数的定值方法第16-22页
   ·样品第16页
   ·窗口第16-17页
   ·相关参数第17-21页
     ·Hugoniot数据第17-18页
     ·Grüneisen参数第18页
     ·定容比热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热导率K第19-21页
 参考文献第21-22页
第三章 无氧铜冲击熔化和卸载熔化的模型计算第22-45页
   ·无氧铜样品/氟化锂窗口界面的卸载过程第22-29页
     ·卸载过程中没有相变发生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初始冲击后位于固相区,卸载后进入混合相区第25-27页
     ·初始冲击后位于混合相区,卸载后也处于混合相区第27页
     ·初始冲击发生熔化,卸载后进入液相区第27-29页
   ·理想界面的热传导模型第29-34页
     ·不含液-固相变的热传导方程的解(Grover模型)第29-31页
     ·金属样品因界面热传导发生液-固相变时热传导方程的解第31-34页
   ·非理想热传导界面模型-三层介质模型第34-44页
 参考文献第44-45页
第四章 无氧铜/氟化锂窗口界面温度的辐射测量第45-68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45-52页
     ·实验装置第45-48页
     ·界面温度的确定第48-50页
     ·界面压力的确定第50-52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2-66页
   ·小结第66-67页
 参考文献第67-68页
第五章 结论与展望第68-70页
   ·全文小结第68-69页
   ·展望第69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附录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诱导性雄性不育和恢复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及对小麦的转化
下一篇:猪大肠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