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2页 |
1 引言 | 第13-15页 |
2 作物化感生物测试方法及种质资源筛选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·作物化感作用的生物测试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水浸提生物测试法 | 第15页 |
·植物箱生物测试法 | 第15-16页 |
·迟播共培法 | 第16页 |
·等隔离体积共培法 | 第16页 |
·田间抑制圈测试法 | 第16-17页 |
·化感种质资源的筛选 | 第17页 |
·化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| 第17-19页 |
3 植物化感物质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·化感物质的产生 | 第19-20页 |
·化感物质的释放 | 第20-21页 |
·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1-22页 |
·化感物质间的互作效应 | 第22-23页 |
4 水稻化感作用的抑草机理及其诱导机制研究进展 | 第23-25页 |
·化感水稻的抑草机制 | 第23页 |
·环境胁迫下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变化 | 第23-25页 |
·化感水稻与伴生杂草间化学识别机制 | 第25页 |
5 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25-28页 |
·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规律 | 第25-26页 |
·水稻化感作用的QTL定位 | 第26-28页 |
6 蛋白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 | 第28-31页 |
·蛋白组学研究 | 第28-29页 |
·生物信息学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生物信息学在蛋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30-31页 |
7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作物化感作用生物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 | 第32-3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计 | 第32页 |
·生物测试的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琼脂迟播共培法 | 第32页 |
·石英砂迟播共培法 | 第32-33页 |
·根系分泌物培养法 | 第33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不同生物测试方法对水稻品种(系)化感潜力作用效果的方差分析 | 第33页 |
·不同生物测试方法对水稻品种(系)化感潜力表现的比较 | 第33-34页 |
·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生物测试方法中的化感作用潜力比较 | 第34-35页 |
3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水稻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36-5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计 | 第36页 |
·RAPD和ISSR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供试水稻叶片中DNA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·DNA浓度估计及其质量检测 | 第37页 |
·随机引物筛选 | 第37页 |
·RAPD和ISSR扩增 | 第37-38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8页 |
·筛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| 第38页 |
·多态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| 第3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9页 |
·水稻品种的化感作用潜力比较与分类 | 第38-41页 |
·化感水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41-49页 |
·RAPD扩增结果 | 第41-46页 |
·ISSR扩增结果 | 第46-49页 |
3 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水稻化感物质的产生与释放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| 第51-7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4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51页 |
·化感物质的产生与释放试验设计 | 第51-52页 |
·以土壤、石英沙为培养基的水稻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| 第51页 |
·根系浸提液 | 第51-52页 |
·叶片浸提液 | 第52页 |
·化学物质的提取 | 第52页 |
·GC-MS测试条件 | 第52页 |
·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 | 第52-53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52-53页 |
·生物测试方法 | 第53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53-5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4-71页 |
·水稻化感物质的产生与释放分析 | 第54-62页 |
·PI312777叶片浸提液中的化学物质成分 | 第54-56页 |
·PI312777根系浸提液中的化学物质成分 | 第56-57页 |
·PI312777根系分泌物中的化学物质成分 | 第57-60页 |
·Lemont根系分泌物中的化学物质成分 | 第60-62页 |
·化感物质间互作效应分析 | 第62-71页 |
·物质间互作数学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62-64页 |
·因子的主效应 | 第64-65页 |
·单因子边际效应 | 第65-66页 |
·两因子互作效应 | 第66-71页 |
·X_1(水杨酸)与X_2(对羟基苯甲酸)互作效应 | 第66-68页 |
·X_1(水杨酸)与X_3(肉桂酸)互作效应 | 第68-70页 |
·X_3(肉桂酸)与X_4(香草酸)互作效应 | 第70-71页 |
3 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五章 环境胁迫下化感水稻抑草作用的生理机制及其功能蛋白组学分析 | 第73-8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3-77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73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73-74页 |
·不同密度稗草胁迫试验 | 第73页 |
·蛋白质电泳试验材料的培养 | 第73-74页 |
·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 | 第74页 |
·蛋白质提取 | 第74页 |
·蛋白质双向电泳 | 第74-76页 |
·常用试剂 | 第74-75页 |
·常用试剂配制 | 第75页 |
·双向电泳 | 第75-76页 |
·MALDI-TOF/MS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质谱样品制备 | 第76页 |
·质谱仪检测参数设置 | 第76-77页 |
·数据库搜索 | 第77页 |
·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77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7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8页 |
·不同密度稗草胁迫下水稻PAL酶活性及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 | 第77-79页 |
·稗草胁迫下化感水稻PI312777的叶片电泳图谱建立 | 第79-80页 |
·MALTI-TOF-MS分析 | 第80-82页 |
·差异蛋白质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82-88页 |
·蛋白质保守区分析 | 第82-86页 |
·编码差异蛋白质点的核酸序列分析 | 第86-88页 |
3 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9-98页 |
1 总结与讨论 | 第89-96页 |
2 前景展望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6-107页 |
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07-108页 |
附录 | 第108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