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3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3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3页 |
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论研究 | 第17页 |
·从头计算模型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应用 | 第17-19页 |
·本研究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 | 第23-49页 |
·密度泛函理论 | 第23-34页 |
·平面波和混合基展开的第一性原理赝势法 | 第34-42页 |
·平面波基矢 | 第34-35页 |
·混合基 | 第35-37页 |
·赝势 | 第37-41页 |
·力和Hellmann-Feynman定理 | 第41-42页 |
·VASP程序包 | 第42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及电极材料的计算模型 | 第49-68页 |
·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概述 | 第49-53页 |
·正极材料 | 第50-52页 |
·负极材料 | 第52-53页 |
·电极材料的理论计算模型 | 第53-63页 |
·电极材料的结构相变 | 第54-55页 |
·电极材料的电子结构 | 第55-56页 |
·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的从头计算模型 | 第56-63页 |
·锂离子电池中的开路电压 | 第57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平均电压、能量密度和比能量 | 第57-59页 |
·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平均嵌入电压和电池电压 | 第59-62页 |
·锂嵌入形成能和体积膨胀比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第四章 AISb,GaSb和InSb的Li嵌入形成能的从头计算 | 第68-81页 |
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ⅢSb的研究背景 | 第68-70页 |
·计算参数设置 | 第70-72页 |
·ⅢSb的Li嵌入性质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72-78页 |
·小结 | 第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第五章 锡化物的锂嵌入形成能的从头计算 | 第81-109页 |
·金属间化合物CuSn的Li嵌入性质 | 第81-89页 |
·Mg_2Sn的Li嵌入形成能的从头计算 | 第89-97页 |
·SnSb的Li嵌入形成能的从头计算 | 第97-103页 |
·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9页 |
第六章 Mg_2Sn和Li_2MgSn的几何与电子结构 | 第109-124页 |
·引言 | 第109-110页 |
·计算参数设置 | 第11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10-122页 |
·Mg_2Sn的晶体结构 | 第110-113页 |
·Mg_2Sn的电子结构 | 第113-116页 |
·Li_2MgSn的晶体结构 | 第116-119页 |
·Li_2MgSn的电子结构 | 第119-122页 |
·小结 | 第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4页 |
第七章 铜黄铁矿CuS_2,CuSe_2和CuTe_2电子结构的从头计算 | 第124-133页 |
·引言 | 第124-125页 |
·计算参数设置 | 第125页 |
·铜黄铁矿CuX_2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125-130页 |
·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3页 |
第八章 总结 | 第133-136页 |
附录A Ag,Au,K吸附在W(001)表面上的功函数随外加电场的变化 | 第136-147页 |
附录B 本人在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47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