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章 绪言 | 第1-35页 |
| ·化学电源的发展回顾 | 第16-17页 |
| ·镍正极碱性二次电池 | 第17-19页 |
| ·镍系列电池的研究及发展 | 第17-18页 |
| ·Ni-Cd和Ni-MH电池内部的气体循环 | 第18-19页 |
| ·锂离子电池 | 第19-24页 |
| ·工作原理 | 第19-20页 |
| ·正极材料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负极材料的研究 | 第21-24页 |
| ·波谱法在化学电源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4-28页 |
| ·X射线衍射法(XRD) | 第24-25页 |
| ·X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5页 |
| ·拉曼光谱(Raman) | 第25-26页 |
| ·红外光谱法(IR) | 第26页 |
| ·核磁共振(NMR) | 第26-27页 |
| ·电子自旋共振(ESR) | 第27-28页 |
| ·其他波谱方法 | 第28页 |
| 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思路及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9-35页 |
|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负极ESR研究实验及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5-58页 |
| ·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 | 第35-36页 |
| ·碳负极的制备 | 第35页 |
| ·模拟电池的结构和组装 | 第35-36页 |
| ·恒电流充放电实验 | 第36页 |
| ·非现场(ex-situ)ESR谱线的测量实验 | 第36-38页 |
| ·用于ESR测量的样品的制备 | 第36-37页 |
| ·ESR谱线的测量 | 第37-38页 |
| ·现场(in-situ)ESR谱线的测量实验 | 第38-40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38-39页 |
| ·负极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| ·电池的组装 | 第40页 |
| ·现场电化学-ESR测量 | 第40页 |
| ·非Dyson线形ESR谱线拟合分解 | 第40-44页 |
| ·单—ESR谱线的拟合 | 第41-42页 |
| ·包含两种信号的ESR谱线的拟合分解 | 第42-43页 |
| ·包含三种信号的ESR谱线的拟合分解 | 第43-44页 |
| ·Dyson型ESR谱线的拟合分解 | 第44-51页 |
| ·电子电导效应与Dyson线型 | 第44-46页 |
| ·典型的Dyson谱线的拟合分解 | 第46-48页 |
| ·“非典型”Dyson谱线的拟合分解 | 第48-51页 |
| ·ESR谱线参数的获得 | 第51-53页 |
| ·g因子的计算 | 第51-52页 |
| ·ESR强度的计算 | 第52页 |
| ·样品自旋数的计算 | 第52-53页 |
| ·碳材料Fermi能级电子态密度曲线的计算 | 第53-57页 |
| ·D(E_F)的计算 | 第53-54页 |
| ·Xpauli的计算 | 第54-56页 |
| ·电子态密度曲线D(E_F)vs.(E_F—E_F~0)的计算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8页 |
| 第三章 现场电化学-ESR方法在锂嵌碳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| 第58-90页 |
| ·引言 | 第58-61页 |
| ·电化学锂嵌碳机理的谱学研究背景及现状 | 第58-59页 |
| ·锂嵌碳过程的离子及电子贡献 | 第59-61页 |
| ·两种锂嵌碳材料的非现场(ex-sim)ESR研究 | 第61-67页 |
| ·嵌锂前的碳材料的ESR谱线 | 第61-63页 |
| ·MCMB1035不同嵌锂深度的非现场(ex-situ)ESR谱线 | 第63-66页 |
| ·天然石墨不同嵌锂深度的非现场(ex-situ)ESR谱线 | 第66-67页 |
| ·几种碳材料的现场电化学-ESR测量 | 第67-74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67-68页 |
| ·放电曲线 | 第68-69页 |
| ·MCMB1035的现场电化学-ESR谱线 | 第69-70页 |
| ·MCMB(Japan)的现场电化学-ESR谱线 | 第70页 |
| ·天然石墨(NaturalGraphite)的现场电化学-ESR谱线 | 第70-73页 |
| ·三种碳材料的ESR谱线宽度(AHpp)比较 | 第73-74页 |
| ·锂嵌碳电极放电过程中g因子的变化 | 第74页 |
| ·用能带模型来分析锂嵌碳过程的机理 | 第74-85页 |
| ·Pauli自旋组分的ESR强度 | 第75-77页 |
| ·嵌锂过程中碳中Fermi能级电子态密度随电极电势的变化 | 第77-78页 |
| ·分离锂嵌碳过程中的电子贡献(△E_F)与离子贡献(△(△~Cφ~(sln)) | 第78-79页 |
| ·电子能态密度曲线(D(E_F)~△E_F) | 第79-82页 |
| ·能带模型嵌锂容量 | 第82-85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90页 |
|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储锂的ESR行为研究 | 第90-106页 |
| ·引言 | 第90页 |
| ·硅储锂的合金形成机理 | 第90-91页 |
| ·硅作为负极材料储锂的充放电曲线 | 第91-92页 |
| ·硅负极储锂前后的ESR谱线 | 第92-93页 |
| ·不同储锂深度的硅负极材料的ESR行为 | 第93-94页 |
| ·硅负极材料储锂前后的变温ESR行为 | 第94-103页 |
| ·硅储锂前后的ESR强度随温度的变化 | 第94-98页 |
| ·g因子的变化 | 第98-99页 |
| ·ESR线宽的变化 | 第99-100页 |
| ·费米能级电子态密度的估计 | 第100-103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4-106页 |
| 第五章 锡基氧化物负极材料储锂的ESR研究 | 第106-120页 |
| ·引言 | 第106页 |
| ·锡基氧化物储锂的机理 | 第106-108页 |
| ·SnO作为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曲线 | 第108-109页 |
| ·SnO储锂前后的ESR行为 | 第109页 |
| ·SnO不同储锂深度的ESR行为 | 第109-116页 |
| ·SnO储锂后的变温ESR研究 | 第116-117页 |
| ·ESR强度随温度的变化 | 第116页 |
| ·ESR线宽的变化 | 第116-117页 |
| ·g因子的变化 | 第117页 |
| ·储锂锡ESR信号的意义及储锂锡的态密度曲线 | 第117-11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9-120页 |
| 第六章 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气体变化的非入侵性质谱检测 | 第120-133页 |
| ·引言 | 第120-121页 |
| ·可充电池中气体的研究背景 | 第120页 |
| ·质谱法在其它可充电池上的研究 | 第120-12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121-125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121-122页 |
| ·采样方式 | 第122-125页 |
| ·背景信号的检测 | 第125-127页 |
| ·质谱仪的残余气体的质谱图 | 第125-126页 |
| ·空气的质谱图 | 第126-127页 |
| ·H_2O的质谱 | 第127页 |
| ·间歇累积采样法测试Ni-MH电池 | 第127-128页 |
| ·连续采样法测试Ni-Cd电池 | 第128-131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31-13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2-133页 |
| 已发表和拟发表的文章 | 第133-134页 |
| 致谢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