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9页 |
| 1.1 问题的提出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6-7页 |
| 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6-7页 |
| 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7页 |
| 1.1.3 矿山放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| 第7页 |
| 1.2 放矿截止品位研究的技术现状与相关理论分析 | 第7-16页 |
| 1.2.1 放矿截止品位研究的技术现状 | 第7-10页 |
| 1.2.2 放矿截止品位研究的相关理论 | 第10-16页 |
| 1.3 论文的研究方案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| 1.3.1 研究方案 | 第16-17页 |
| 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| 1.3.3 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不同截止品位放矿时矿岩移动规律 | 第19-25页 |
| 2.1 端部放矿时矿岩散体颗粒的移动 | 第19-21页 |
| 2.2 不同放矿截止品位时的矿石残留体 | 第21-24页 |
| 2.2.1 不同放矿截止品位时的脊柱残留体 | 第21-22页 |
| 2.2.2 不同放矿截止品位时的贴壁残留体 | 第22-23页 |
| 2.2.3 不同放矿截止品位时的正面残留体 | 第23-24页 |
| 2.3 本章结论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章 不同放矿截止品位的关系探讨 | 第25-34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| 3.2 不同放矿截止品位的内在关系 | 第26-31页 |
| 3.3 不同放矿截止品位方式的转化 | 第31-33页 |
| 3.3.1 需要考虑的因素 | 第31页 |
| 3.3.2 可能面临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| 3.3.3 必要的建议与措施 | 第32-33页 |
| 3.3.4 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| 第33页 |
| 3.4 本章结论 | 第33-34页 |
| 第四章 放矿截止品位的随机模拟研究 | 第34-48页 |
| 4.1 引言 | 第34页 |
| 4.2 九块随机模拟模型的选择 | 第34-37页 |
| 4.3 用Visual Basic 6.0语言编写放矿随机模拟程序 | 第37-40页 |
| 4.3.1 Visual Basic 6.0编程语言的选择 | 第37-39页 |
| 4.3.2 放矿随机模拟程序流程图 | 第39-40页 |
| 4.4 放矿随机模拟程序系统 | 第40-45页 |
| 4.4.1 系统结构 | 第40-41页 |
| 4.4.2 系统配置 | 第41页 |
| 4.4.3 系统界面简介 | 第41-44页 |
| 4.4.4 方案评价准则 | 第44-45页 |
| 4.5 计算机随机模拟放矿程序的应用演示 | 第45-47页 |
| 4.6 系统评价 | 第47页 |
| 4.6.1 系统特色与功能 | 第47页 |
| 4.6.2 系统发展及完善方向 | 第47页 |
| 4.7 本章结论 | 第47-4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|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