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目录 | 第4-6页 |
图表一览表 | 第6-7页 |
符号注释一览表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激光半主动制导参数优化研究的意义 | 第9页 |
1.1.1 开展激光半主动制导参数优化研究的价值 | 第9页 |
1.1.2 开展激光半主动制导参数优化研究的工程实践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、外发展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 影响激光半主动制导精度的因素 | 第10-11页 |
1.3.1 激光照射器引入的误差 | 第10-11页 |
1.3.2 稳瞄平台引入的误差 | 第11页 |
1.3.3 寻的导引头引入的误差 | 第11页 |
1.4 大气对1.064μm激光传输的影响 | 第11-17页 |
1.4.1 大气对1.064μm激光的衰减 | 第11-15页 |
1.4.2 大气对1.064μm激光的后向散射 | 第15-16页 |
1.4.3 大气湍流效应对1.064μm激光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5 激光半主动制导参数优化的提出 | 第17页 |
1.6 前人研究方法概述 | 第17-19页 |
1.6.1 激光照射器参数的估算 | 第17-18页 |
1.6.2 近距离射击大气后向散射情况 | 第18-19页 |
1.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7.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19页 |
1.7.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2 本机发射导弹、本机照射、最大射程射击时,可控参数的优化 | 第21-34页 |
2.1 模型建立 | 第21-30页 |
2.1.1 激光照射方程的一般形式 | 第21-27页 |
2.1.2 激光光束中心在目标靶上的分布 | 第27页 |
2.1.3 可优化的参数 | 第27-28页 |
2.1.4 导引头解锁概率 | 第28-30页 |
2.2 模型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3 试验研究 | 第32-33页 |
2.3.1 地面、海面联试试验 | 第32-33页 |
2.3.2 试验装置射击试验 | 第33页 |
2.3.3 直升机机载射击试验 | 第33页 |
2.4 分析研究结论 | 第33-34页 |
3 本机发射导弹、本机照射、近距离射击时,激光后向散射对导引头的影响 | 第34-47页 |
3.1 激光后向散射模型 | 第34-37页 |
3.1.1 激光后向散射能量 | 第34-36页 |
3.1.2 激光后向散射功率 | 第36-37页 |
3.2 影响近距离射击的参数 | 第37-41页 |
3.3 近距离射击参数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3.1 不同E和R_1下,满足式(3.22)成立所需的大气条件 | 第41-42页 |
3.3.2 不同R_2和M下,满足式(3.22)成立所需的大气条件 | 第42-43页 |
3.3.3 接收视场角β=60°,不同大气条件和不同R_2下的M值 | 第43页 |
3.3.4 接收视场角β=20°,不同大气条件和不同R_2下的M值 | 第43-44页 |
3.4 近距离射击参数分析结论 | 第44-45页 |
3.5 近距离射击参数的试验研究 | 第45-46页 |
3.5.1 地面联合试验 | 第45页 |
3.5.2 试验装置射击试验 | 第45-46页 |
3.5.3 直升机机载射击试验 | 第46页 |
3.6 对近距离射击制导系统设计的建议 | 第46-47页 |
4 结束语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