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线的小型化技术与宽频带特性的研究
第一章 前言 | 第1-28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5页 |
1.2.1 电小天线的理论极限 | 第13-18页 |
1.2.2 天线的加载技术 | 第18-20页 |
1.2.3 优化小天线的外形结构 | 第20-23页 |
1.2.4 天线的宽带匹配网络 | 第23-25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| 第25-28页 |
1.3.1 有限尺寸锥天线的分析研究 | 第25-26页 |
1.3.2 单极子天线小型化与轻型化的分析研究 | 第26页 |
1.3.3 分形天线与弯折线天线的分析研究 | 第26-27页 |
1.3.4 天线加载与优化技术的分析研究 | 第27页 |
1.3.5 电小天线补偿电路的分析研究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有限尺寸锥形天线的分析研究 | 第28-46页 |
2.1 引言 | 第28-29页 |
2.2 频域中的有限元方法 | 第29-34页 |
2.2.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| 第29-30页 |
2.2.2 三维有限元分析 | 第30-34页 |
2.3 任意锥角有限长双锥天线 | 第34-37页 |
2.3.1 有限长双锥天线的辐射特性 | 第34-36页 |
2.3.2 有限长双锥天线的阻抗特性 | 第36-37页 |
2.4 有限长椭圆双锥天线的辐射特性 | 第37-40页 |
2.5 有限长V锥天线 | 第40-44页 |
2.5.1 V锥天线的辐射特性 | 第41-43页 |
2.5.2 V锥天线的阻抗特性 | 第43-44页 |
2.6 一种复合型锥天线的研制 | 第44-45页 |
2.7 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三章 单极子天线小型化与轻型化的分析研究 | 第46-64页 |
3.1 引言 | 第46页 |
3.2 矩量法基本原理 | 第46-49页 |
3.3 关于单极子天线的一些讨论 | 第49-52页 |
3.4 线锥单极子天线的研究 | 第52-56页 |
3.4.1 线锥单极子天线的模型构建 | 第52-53页 |
3.4.2 天线输入特性与几何参数的比较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4.3 宽频带线锥单极子天线的实现 | 第55-56页 |
3.5 平面型电小单极子天线的研究 | 第56-62页 |
3.5.1 从三维锥到平面锥的基本演变思路 | 第56-58页 |
3.5.2 平面锥天线阻抗特性的研究 | 第58-61页 |
3.5.3 一种平面电小天线的研究 | 第61-62页 |
3.6 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四章 分形天线与弯折线天线的分析研究 | 第64-84页 |
4.1 引言 | 第64-65页 |
4.2 分形天线的函数迭代系统 | 第65-67页 |
4.3 Koch分形天线的研究 | 第67-77页 |
4.3.1 分形倒L天线的研究 | 第67-72页 |
4.3.2 介质对印刷天线的性能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4.3.3 双Koch分形天线的研究 | 第75-77页 |
4.4 双弯折线天线谐振特性的研究 | 第77-82页 |
4.5 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五章 天线加载与优化技术的分析研究 | 第84-108页 |
5.1 引言 | 第84-85页 |
5.2 遗传算法优化技术基础 | 第85-86页 |
5.3 加袖双koch天线的优化技术 | 第86-90页 |
5.3.1 谐振特性与袖间距的关系 | 第87-88页 |
5.3.2 谐振特性与袖高度的关系 | 第88-89页 |
5.3.3 双频带天线的优化设计 | 第89-90页 |
5.4 套筒加载天线的研究 | 第90-97页 |
5.4.1 圆锥套简单极子天线 | 第91-95页 |
5.4.2 圆柱套筒单极子天线 | 第95-97页 |
5.5 分段式集总加载天线的数值分析 | 第97-106页 |
5.5.1 无加载线天线特点 | 第98-99页 |
5.5.2 固定加载位置天线的优化 | 第99-101页 |
5.5.3 任意加载位置和加载量的天线优化 | 第101-102页 |
5.5.4 匹配网络的优化与应用 | 第102-104页 |
5.5.5 加顶缩比模型实验研究 | 第104-106页 |
5.6 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六章 电小天线补偿电路的分析研究 | 第108-124页 |
6.1 引言 | 第108-109页 |
6.2 电小天线与源匹配的一般性讨论 | 第109-111页 |
6.2 电小天线的阻抗特性 | 第111-115页 |
6.3 电小天线传输线补偿电路理论 | 第115-120页 |
6.4 应用实例 | 第120-122页 |
6.5 传输线补偿电路的进一步构想 | 第122-123页 |
6.6 小结 | 第123-124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24-128页 |
7.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| 第124-126页 |
7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26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8页 |
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| 第138-139页 |
1.个人简历 | 第138页 |
2.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| 第138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