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研究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20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评价研究 | 第14-17页 |
·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9页 |
·城镇带概念的界定及基本类型 | 第20-22页 |
·城镇带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城镇带的基本类型 | 第21-22页 |
·城镇带形成的一般规律 | 第22-23页 |
·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9页 |
·增长极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“点-轴系统”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耗散结构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6-29页 |
第3章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9-39页 |
·构建指标体系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| 第29-30页 |
·注重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核心 | 第29页 |
·强调各系统的协调发展 | 第29页 |
·强调能力建设 | 第29-30页 |
·强调区域特点 | 第30页 |
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目标 | 第30-31页 |
·构建原则 | 第30-31页 |
·主要目标 | 第31页 |
·城镇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| 第31-36页 |
·指标体系的选取及其结构 | 第31-33页 |
·评价方法、步骤与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6页 |
·基于DEA方法的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 | 第36-39页 |
·DEA方法的特点 | 第36-37页 |
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步骤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| 第39-61页 |
·皖江城镇带演变过程及发展概况 | 第39-41页 |
·历史演变过程 | 第39-40页 |
·区域概况 | 第40-41页 |
·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| 第41-47页 |
·城镇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| 第41-44页 |
·尚未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 | 第44-45页 |
·城镇带综合交通体系需进一步改善 | 第45-46页 |
·人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| 第46-47页 |
·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| 第47-54页 |
·资料来源 | 第47页 |
·评价步骤、方法及结果 | 第47-50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0-54页 |
·皖江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 | 第54-57页 |
·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4-55页 |
·基于DEA模型的皖江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| 第55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重点小城镇综合发展评价:以庐江县为例 | 第57-61页 |
·庐江县区域发展概况 | 第58-59页 |
·重点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| 第59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9-61页 |
第5章 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| 第61-72页 |
·条件分析及总体发展思路 | 第61-62页 |
·发展条件分析 | 第61页 |
·总体发展思路 | 第61-62页 |
·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| 第62-72页 |
·调整城镇经济结构,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| 第62-65页 |
·建立和谐的城镇等级层次结构 | 第65-68页 |
·建立可持续的综合交通网络化体系 | 第68-70页 |
·建立和谐的人居生态环境 | 第70-72页 |
第6章 结论与探讨 | 第72-74页 |
·结论 | 第72-73页 |
·探讨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