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引言 | 第1-7页 |
| 第一章 “六经皆史”说的文本类型 | 第7-10页 |
| 一、 字面意义上“六经皆史”说的类型 | 第7-9页 |
| 1 《春秋》是史 | 第7页 |
| 2 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是史 | 第7页 |
| 3 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诗经》是史 | 第7-8页 |
| 4 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乐》是史 | 第8页 |
| 5 六经皆史 | 第8页 |
| 6 从目录学的发展来看,古代经史不分 | 第8页 |
| 7 夏商以前,经史源流互通。后来经史分化 | 第8-9页 |
| 8 经载道,史言事,二者不可偏废 | 第9页 |
| 9 古代有史无经 | 第9页 |
| 10 史出于六经 | 第9页 |
| 11 六经中有史 | 第9页 |
| 二、 归纳以后“六经皆史”说的文本类型 | 第9-10页 |
| 第二章 经史关系 | 第10-17页 |
| 一、 现代研究视野中的“经” | 第11-15页 |
| 1 、 什么是“经” | 第11-12页 |
| 2 、 什么是“六经” | 第12-14页 |
| 3 、 “六艺”与“五经” | 第14-15页 |
| 4 、 经学历史简述 | 第15页 |
| 二、 现代研究视野中的“史” | 第15-16页 |
| 三、 经史关系简述 | 第16-17页 |
| 第三章 “六经皆史”说的思想史解释 | 第17-38页 |
| 一、 “正统论”与“六经皆史” | 第17-20页 |
| 1 、 “正统论”的转向 | 第17-19页 |
| 2 、 “正统论”与“六经皆史” | 第19页 |
| 3 、 “正统论”对“六经皆史”说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 理学的内在理路与“六经皆史” | 第20-24页 |
| 1 、 理学的基本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2 、 从朱子理学及“道问学”发展到“六经皆史”的“内在理路” | 第21-24页 |
| 三、 考据学兴起与“六经皆史” | 第24-26页 |
| 1 、 “格物致知”理论的形成 | 第24-25页 |
| 2 、 “道问学”的转向 | 第25页 |
| 3 、 考据学与“六经皆史”思想 | 第25-26页 |
| 四、 陆王心学中衍出的“六经皆史” | 第26-28页 |
| 1 、 心学与“六经皆史” | 第26-27页 |
| 2 、 王阳明及其后学“六经皆史”思想的论述 | 第27-28页 |
| 五、 主“情”论中的六经皆史 | 第28-32页 |
| 1 、 心学主“情”论的兴起 | 第28-30页 |
| 2 、 李贽和袁枚的“六经皆史”论述 | 第30-32页 |
| 六、 “经世致用”与“六经皆史” | 第32-38页 |
| 1 、 “通经致用” | 第32-33页 |
| 2 、 史学经世的产生 | 第33-35页 |
| 3 、 从经史并重到经史不分 | 第35-36页 |
| 4 、 明清之际的史学经世思想与浙东史学的发展 | 第36-38页 |
| 第三章 “六经皆史”说的思想谱系 | 第38-39页 |
| 第四章 章学诚的理论体系 | 第39-45页 |
| 一、 “经”的逆时性还原 | 第39-41页 |
| 二、 “经”的顺时性演化 | 第41-42页 |
| 三、 当下的时间意识与经世思想的结合 | 第42-45页 |
| 结语 | 第45-46页 |
| 附录一 历代“六经皆史”思想简表 | 第46-56页 |
| 附录二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