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献综述 | 第1-22页 |
引言 | 第22-24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1页 |
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7页 |
1 F_1、F_2代二叶期抗病性鉴定 | 第31页 |
2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1-32页 |
3 STS、SCAR分析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·反应底物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| 第32页 |
·退火温度对STS、SCAR扩增结果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4 STS、SCAR标记的稳定性检测 | 第33-34页 |
·PCR-STS标记的稳定性检测 | 第33页 |
·PCR-SCAR标记的稳定性检测 | 第33-34页 |
5 供试小麦品种PCR鉴定 | 第34-35页 |
·PCR-STS扩增 | 第34页 |
·PCR-SCAR扩增 | 第34-35页 |
6 八个品种的温室接种鉴定及系谱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八个品种的温室接种鉴定 | 第35-36页 |
·八个品种的系谱分析 | 第36-37页 |
讨论 | 第37-41页 |
1 PCR反应体系的比较 | 第37-38页 |
2 STS及SCAR产物检测方法的比较 | 第38页 |
3 PCR-STS及PCR-SCAR标记的有效性 | 第38-39页 |
4 PCR-STS及PCR-SCAR标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| 第39页 |
5 分子辅助选择和温室抗病性鉴定结果的差异性 | 第39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54页 |
附表 | 第54-5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