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乙烯铬系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8页 |
| ·聚乙烯铬系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| 第10-12页 |
| ·非均相聚乙烯铬系催化剂 | 第10-11页 |
| ·均相聚乙烯铬系催化剂 | 第11-12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非均相催化剂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催化剂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催化剂应用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| ·均相聚乙烯铬系催化剂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| ·N、N 催化体系 | 第18-19页 |
| ·含 O,P,S 原子催化体系 | 第19-20页 |
| ·含茂基催化体系 | 第20-21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| ·乙酸铬原料 | 第21页 |
| ·无水氯化铬原料 | 第21页 |
| ·四氢呋喃氯化铬原料 | 第21-22页 |
| ·六水合氯化铬原料 | 第22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的应用领域 | 第22-27页 |
| ·烯烃聚合 | 第22-24页 |
| ·烯烃环氧化 | 第24-25页 |
| ·催化氧化 | 第25页 |
| ·开环反应 | 第25-26页 |
| ·固定小分子 | 第26页 |
| ·生物化学领域 | 第26-27页 |
| ·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7-28页 |
| 第二章 聚乙烯铬系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合成及表征 | 第28-43页 |
| ·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28-29页 |
| ·实验药品 | 第28-29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9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的合成 | 第29-34页 |
| ·合成原理 | 第29-30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30页 |
| ·合成体系探索 | 第30-32页 |
| ·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正交试验设计 | 第33-34页 |
| ·平行实验 | 第34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的结构表征 | 第34-36页 |
| ·熔点测试 | 第34页 |
| ·元素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DSC 测试分析 | 第35页 |
| ·红外测试 | 第35-36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的合成 | 第36-39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合成 | 第36-37页 |
| ·反应原理 | 第37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37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合成条件实验 | 第37-39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| 第39-43页 |
| ·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对比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配体及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配体及配合物的 XRD 对比分析 | 第41页 |
| ·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对比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第三章 聚乙烯铬系催化剂活性组分性能研究 | 第43-56页 |
| ·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药品 | 第43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3-44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性能研究 | 第44-47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热稳定性研究 | 第44-45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光稳定性研究 | 第45-47页 |
| ·双三苯基硅烷铬酸酯水解稳定性研究 | 第47页 |
| ·负载型聚乙烯铬系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7-48页 |
| ·硅胶的活化 | 第47-48页 |
| ·催化剂负载 | 第48页 |
| 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48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性能研究 | 第48-56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溶解性测试 | 第48-49页 |
| ·铬配合物的电导率及摩尔电导率的测定 | 第49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测试 | 第49-52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的催化双氧水分解性能测试 | 第52-54页 |
| ·水杨醛亚胺铬配合物的催化乙烯聚合性能探索 | 第54-56页 |
| 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4页 |
| 发表文章目录 | 第64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66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