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诗歌论文

道咸两浙诗歌流变

中文提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绪论第11-29页
    一、道咸两浙诗歌的认识向度和研究角度第11-18页
    二、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整体性分析第1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前道咸”时代两浙诗歌流变述略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三重维度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特征(附:闺秀诗歌略说)第25-29页
第一章 以杭郡为主线的浙诗流衍(上)第29-82页
    第一节 乾嘉时期“浙派启变”与“杭诗流变”——朱彭诗史地位的再发现第29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浙诗流变谱系的建立与“浙派”演进错位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朱彭的诗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朱彭与乾嘉时期“杭诗流变”第37-41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格调说”对杭郡诗坛的影响——以宋大樽为中心第41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宋大樽的人生转向及其儒者形象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宋大樽对李白诗歌的接受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《茗香诗论》与宋大樽的诗学归属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宋大樽及其《茗香诗论》的影响第55-58页
    第三节 嘉庆年间诂经精舍文人诗歌的群体观照与个案分析——兼及两浙诗歌史与学术史演进轨迹的差异性第58-8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博雅:诂经精舍的诗歌文化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调和:诂经精舍文人的诗学构成第63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吴文溥与性灵诗学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徐熊飞与格调诗学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查揆与神韵诗学第73-7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诂经精舍与两浙诗歌史的演进轨迹第79-82页
第二章 以杭郡为主线的浙诗流衍(下)第82-111页
    第一节 余响:陈文述与乾嘉诗坛第82-9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陈文述交游活动的认识价值:乾嘉诗坛的整体观照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陈文述诗歌之“变”:与性灵派诗的关系第86-9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陈文述的人品和诗品:走出乾嘉第93-97页
    第二节 变奏:龚自珍诗的诗史系谱及其“经典化”生成第9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突过性灵:龚自珍诗的乾嘉系谱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龚自珍诗的近代接受及其与思想史书写的离合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龚诗“经典化”的生成及其与近代史书写的统一第106-111页
第三章 以嘉禾为副线的浙诗流衍第111-141页
    第一节 钱仪吉与“秀水派”的延续第112-1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从钱仪吉诗集整理看“秀水派”的延续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从钱仪吉诗艺呈现看“秀水派”的延续第116-12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从钱仪吉诗圈构成看“秀水派”的延续第122-127页
    第二节 从“前近代”到“近代”:嘉兴诗界概观与两浙诗歌流变第127-1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诗人的组织:以家族为纽带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诗坛的凝聚:以风雅为基石第131-13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诗歌的流衍:以世变为动源第134-141页
第四章 近代史事与道咸浙诗流衍第141-170页
    第一节 诗歌流变与浙诗中的鸦片战争书写——从乍浦刘烈女说起第144-16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刘烈女诗”的集体写作及分析第144-15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杜陵诗史业”:浙诗的鸦片战争书写共性第151-16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诗在布衣”:浙诗的鸦片战争书写个性第161-168页
    第二节 略论太平天国运动对浙诗流衍的影响第168-170页
第五章 浙东诗坛的重振第170-206页
    第一节 道咸宁波诗坛的振起——以姚燮及其交游为中心第171-19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姚燮的诗学渊源与宁波区域诗学的构建第172-18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道咸宁波诗歌的创作成就——以姚燮、徐时栋为代表第180-19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宁波区域诗史的构建——从姚燮编《蛟川诗系》说起第190-194页
    第二节 宗宋诗潮中的孙衣言诗学渊源探论第194-20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未定型的诗学:兼论孙衣言前期诗歌第194-19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孙衣言宗宋诗学的理论渊源及其与“宋诗运动”的关系第199-206页
余论:同光浙诗新格局及其与道咸浙诗之关系第206-211页
参考文献第211-225页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、论文第225-226页
后记第226-228页

论文共22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暖冷年对冬小麦越冬性和抽穗期的影响及温光反应变化
下一篇:大豆耐盐QTL定位及耐盐相关基因克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