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线光接入网关键技术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7-14页 |
1.1 常见接入网概述 | 第7-8页 |
1.1.1 双绞线铜缆接入网 | 第7页 |
1.1.2 混和光纤/双绞线铜缆网 | 第7-8页 |
1.1.3 混和光纤/同轴电缆网 | 第8页 |
1.1.4 无线接入网 | 第8页 |
1.1.5 纯光纤网 | 第8页 |
1.2 无线光接入网 | 第8-11页 |
1.2.1 光纤接入网 | 第9页 |
1.2.2 无线接入网 | 第9-11页 |
1.2.3 无线光接入网 | 第11页 |
1.3 无线光接入网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前景展望 | 第11-12页 |
1.3.1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2页 |
1.3.2 前景展望 | 第12页 |
1.4 论文的解决的问题和章节安排 | 第12-14页 |
1.4.1 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2页 |
1.4.2 论文章节安排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大气信道 | 第14-22页 |
2.1 大气光传输衰减 | 第14-17页 |
2.1.1 大气散射效应 | 第14-16页 |
2.1.2 大气吸收效应 | 第16-17页 |
2.1.3 比尔-朗伯定律 | 第17页 |
2.2 大气湍流 | 第17-20页 |
2.3 光束的几何扩展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光发送与光接收 | 第22-42页 |
3.1 天线 | 第22-25页 |
3.1.1 卡塞格伦天线结构 | 第22-23页 |
3.1.2 天线的性能分析 | 第23页 |
3.1.3 无线光接入系统的多孔径天线 | 第23-25页 |
3.2 光发送单元 | 第25-27页 |
3.2.1 无线光接入发送单元的结构 | 第26-27页 |
3.2.2 无线光接入系统光源的选取 | 第27页 |
3.3 光接收单元 | 第27-39页 |
3.3.1 接收单元结构和光探测器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.2 前置放大器的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3.3 线性通道和数据恢复 | 第32-33页 |
3.3.4 光接收机的噪声机制和性能分析 | 第33-39页 |
3.3.4.1 :噪声机制 | 第33-36页 |
3.3.4.2 性能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4 无线光接入系统的功率预算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调制和编码技术 | 第42-61页 |
4.1 数字无线光接入系统调制解调技术 | 第42-57页 |
4.1.1 PPM无线光传输系统的调制技术 | 第42-48页 |
4.1.1.1 PPM调制原理 | 第42-43页 |
4.1.1.2 PPM调制的带宽和功率利用率 | 第43-46页 |
4.1.1.3 PPM调制分类 | 第46-48页 |
4.1.2 PPM无线光传输系统的解调技术 | 第48-57页 |
4.1.2.1 信道和PPM解调信号的数学模型 | 第48-50页 |
4.1.2.2 硬判决条件下的误码率性能 | 第50-51页 |
4.1.2.3 最大似然解调 | 第51-57页 |
4.2 无线光接入系统的纠错编码 | 第57-61页 |
第五章 无线光接入网的组网技术 | 第61-66页 |
6.1 微波/无线光接入网络拓扑 | 第61-63页 |
6.2 光纤/无线光接入网络拓扑 | 第63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6-68页 |
6.1 总结 | 第66-67页 |
6.2 展望和今后的工作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