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-MH动力电池的研制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-21页 |
·镍氢电池发展概况及其前景 | 第7-15页 |
·化学电源的发展 | 第7-8页 |
·镍氢电池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| 第8-9页 |
·镍氢电池负极贮氢材料的研究发展及制备工艺 | 第9-11页 |
·正极活性材料Ni(OH)2的概况及制备工艺 | 第11-14页 |
·镍氢电池的反应原理 | 第14-15页 |
·镍氢动力电池的发展 | 第15-19页 |
·引言 | 第15页 |
·电动汽车的历史及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电动车用动力电池种类及性能比较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镍氢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前景 | 第17-19页 |
·提高镍氢动力电池性能的技术措施 | 第19页 |
·本论文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| 第21-31页 |
·掺杂球形氢氧化镍制备 | 第21-24页 |
·引言 | 第21页 |
·球形Ni(OH)2制备 | 第21-24页 |
·制备工艺 | 第21-22页 |
·制备基本原理 | 第22-23页 |
·工艺参数的选择 | 第23页 |
·高温性能实验 | 第23-24页 |
·掺碳球形氢氧化镍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| 第24-31页 |
·前言 | 第24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4-26页 |
·镍电极的制备过程 | 第24-25页 |
·容量测试实验 | 第25-26页 |
·掺碳Ni(OH)2的特性研究 | 第26-30页 |
·掺碳Ni(OH)2放电特性分析 | 第26-29页 |
·掺谈球形Ni(OH)2的SEM和XRD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SC型镍氢动力电池的研制 | 第31-44页 |
·镍电极极板厚度及压实密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31-37页 |
·实验方法: | 第31-33页 |
·电极的制备: | 第31页 |
·电池的制备及化成: | 第31页 |
·充放电实验 | 第31-33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: | 第33-35页 |
·充电曲线分析 | 第33页 |
·从放电过程的动力学方面分析放电曲线 | 第33-34页 |
·从多孔电极的结构特性方面分析放电曲线 | 第34-35页 |
·不同厚度极板不同倍率放电曲线的区别分析 | 第35页 |
·压实密度对电极性能的影响: | 第35-36页 |
·电极制作的优化选择 | 第36页 |
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·3Ah SC型镍氢电池的研制 | 第37-42页 |
·工艺参数的确定及解释 | 第37-40页 |
·极板尺寸的选择 | 第37页 |
·电解液的组成及用量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·隔膜及集流片的选择 | 第39-40页 |
·具体制备过程 | 第40-42页 |
·极板的制备 | 第40页 |
·电池制备 | 第40-41页 |
·电池制备过程工艺流程图及产品外形图 | 第41-42页 |
·测试仪器及测试结果 | 第42-43页 |
·测试仪器 | 第42页 |
·不同倍率放电及循环性能测试测试结果 | 第42-43页 |
·小结: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镍氢动力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 | 第44-60页 |
·化成制度对镍氢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化成前的预处理 | 第44页 |
·化成制度设计 | 第44页 |
·性能测试 | 第44-45页 |
·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9页 |
·预处理的作用 | 第45页 |
·化成制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45-49页 |
·小结 | 第49页 |
·镍氢电池循环寿命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| 第49-6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9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9-59页 |
·正极结果分析 | 第49-55页 |
·负极结果分析 | 第55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双极镍氢电池设计思想及制备工艺的初步探索 | 第60-64页 |
·实验背景 | 第60页 |
·实验方法及性能测试 | 第60-63页 |
·双极片及双极叠层电池的设计思想 | 第60-61页 |
·结构示意图 | 第61-62页 |
·具体制备过程 | 第62-63页 |
·性能测试 | 第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