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前言 | 第1-48页 |
第一章 生防制剂与诱导植物抗病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植物生防制剂及其使用优点 | 第15-17页 |
1.1 植物生防制剂的定义和特点 | 第15页 |
1.2 植物生防制剂的种类 | 第15-17页 |
第二节 植物生防制剂菌株的改良途径 | 第17-19页 |
2.1 分子生物学途径 | 第17-19页 |
2.2 原生质体融合途径 | 第19页 |
2.3 诱变育种途径 | 第19页 |
第三节 植物生防制剂与诱导抗病性 | 第19-23页 |
3.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概念及其特点 | 第19-20页 |
3.2 植物诱导抗病性产生的机制 | 第20-21页 |
3.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应用前景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 | 第23-36页 |
第一节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1.1 整合转化为主 | 第23页 |
1.2 转化不需要序列同源性 | 第23-24页 |
1.3 丝状真菌转化率比较低 | 第24页 |
第二节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研究简史 | 第24页 |
第三节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载体系统 | 第24-28页 |
3.1 丝状真菌转化子的筛选标记和稳定性 | 第24-26页 |
3.2 丝状真菌载体质粒的构建 | 第26-27页 |
3.3 外源DNA进入真菌后的复制机制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丝状真菌基因表达分泌系统 | 第28-30页 |
4.1 基因的表达调控元件 | 第29页 |
4.2 蛋白质的加工与分泌 | 第29-30页 |
4.3 真菌基因表达的位置效应 | 第30页 |
第五节 丝状真菌转化方法 | 第30-34页 |
5.1 原生质体技术转化法 | 第31-33页 |
5.2 醋酸锂转化法 | 第33页 |
5.3 根癌农杆菌(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)转化法 | 第33-34页 |
第六节 丝状真菌转化系统的应用 | 第34-36页 |
6.1 作为异源基因表达和分泌系统 | 第34页 |
6.2 开展育种工作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生防菌木霉研究进展 | 第36-48页 |
第一节 木霉菌在生防中的作用 | 第36-40页 |
1.1 木霉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机制 | 第36-39页 |
1.2 木霉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木霉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40-44页 |
2.1 大分子物质研究 | 第40-41页 |
2.2 转胞壁降解酶基因工程 | 第41-42页 |
2.3 基因克隆 | 第42-43页 |
2.4 外源基因表达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木霉菌生防应用近况 | 第44-45页 |
第四节 实验选题依据、研究内容以及目的意义 | 第45-48页 |
4.1 选题依据 | 第45-46页 |
4.2 研究内容 | 第46-47页 |
4.3 研究目的意义 | 第47页 |
4.4 研究内容的创新之处 | 第47-48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| 第48-107页 |
第四章 隐地蛋白基因的真菌表达载体构建 | 第49-6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5页 |
1.1 材料 | 第49-50页 |
1.2 Crypt基因和CrypK13V基因的克隆 | 第50-51页 |
1.3 信号肽ThChi基因的克隆 | 第51-52页 |
1.4 载体构建技术路线 | 第52-5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58页 |
2.1 Crypt基因转化载体构建 | 第55-56页 |
2.2 CrypK13V基因转化载体构建 | 第56-58页 |
3 讨论 | 第58-61页 |
3.1 激发子基因 | 第58页 |
3.2 真菌表达载体构建策略 | 第58-59页 |
3.3 启动子和终止子的选择 | 第59-60页 |
3.4 信号肽的选择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限制性酶介导绿色木霉转化及转化子鉴定 | 第61-7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6页 |
1.1 材料 | 第61-62页 |
1.2 方法 | 第62-6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6-75页 |
2.1 绿色木霉原生质体制备 | 第66-70页 |
2.2 绿色木霉原生质体再生 | 第70页 |
2.3 绿色木霉原生质体的转化 | 第70-72页 |
2.4 绿色木霉转化子的鉴定 | 第72-75页 |
3 讨论 | 第75-78页 |
3.1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 | 第75页 |
3.2 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| 第75-76页 |
3.3 影响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| 第76页 |
3.4 影响转化子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| 第76-77页 |
3.5 影响蛋白表达的主要因素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 木霉转化子提高烟草和拟南芥对病原菌抗性分析 | 第78-9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8-82页 |
1.1 材料 | 第78页 |
1.2 方法 | 第78-8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2-93页 |
2.1 转化子诱导烟草抗病性分析 | 第82-90页 |
2.2 转化子诱导拟南芥抗病性分析 | 第90-93页 |
3 讨论 | 第93-98页 |
3.1 转基因木霉分泌elicitin诱导植物抗病作用 | 第93页 |
3.2 elicitin诱导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理 | 第93-96页 |
3.3 转激发子基因木霉菌在植物防治中应用前景 | 第96-98页 |
第七章 转化子TV-3培养条件及培养基筛选初报 | 第98-107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98-100页 |
1.1 材料 | 第98页 |
1.2 方法 | 第98-100页 |
2 实验结果 | 第100-105页 |
2.1 不同培养温度对木霉产孢量影响 | 第100页 |
2.2 不同pH对转化子产孢量影响 | 第100页 |
2.3 不同固体培养基对TV-3产孢量的影响 | 第100-101页 |
2.4 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| 第101-102页 |
2.5 不同振荡频率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| 第102页 |
2.6 液体摇瓶培养基的筛选 | 第102-103页 |
2.7 TV-3对烟草生长的刺激作用 | 第103-105页 |
3 分析与讨论 | 第105-107页 |
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20页 |
附录A 常用培养基以及培养液配方 | 第120-122页 |
附录B 常用化学试剂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| 第122-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