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(Catalogue) | 第1-9页 |
序言(Preface) | 第9-10页 |
第一部分 (Part one) | 第10-88页 |
摘要 | 第1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(Reference Summarize) | 第14-46页 |
·除草剂的分类 | 第14-16页 |
·除草剂研发历史 | 第16-20页 |
·芳氧羧酸类 | 第16页 |
·氨基甲酸酯类 | 第16-17页 |
·取代脲类 | 第17页 |
·均三嗪类 | 第17页 |
·酰胺类 | 第17页 |
·二苯醚类 | 第17-18页 |
·环己烯酮类 | 第18页 |
·磺酰脲类 | 第18页 |
·咪唑啉酮类 | 第18-19页 |
·1,2,4,5-四取代苯类(Protox性除草剂) | 第19页 |
·磺酰胺类 | 第19页 |
·嘧啶醚类 | 第19-20页 |
·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 | 第20-22页 |
·嘧啶(硫)醚类除草剂 | 第22-32页 |
·创制过程 | 第22-24页 |
·嘧啶(硫)水杨酸模式结构的建立 | 第24-27页 |
·嘧啶(硫)水杨酸的合成方法 | 第27-32页 |
·国外除草剂使用情况及新动向 | 第32-36页 |
·世界除草剂的增长及在各大作物上的使用分布情况 | 第32-33页 |
·世界除草剂市场的布局 | 第33-34页 |
·世界除草剂发展的特点及新动向 | 第34-36页 |
·我国除草剂的应用和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36-40页 |
·我国除草剂的应用状况 | 第37-38页 |
·我国除草剂工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特点 | 第38-40页 |
·超高效稻田除草剂双草醚 | 第40-43页 |
·理化性质 | 第41页 |
·制剂 | 第41页 |
·毒性 | 第41页 |
·应用活性 | 第41-43页 |
·项依据及背景 | 第43页 |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 | 第43-46页 |
第二章 双草醚的合成(Synthesis of Bispyribae-sodium) | 第46-58页 |
·合成路线的选择 | 第46-50页 |
·文献报道的双草醚合成路线 | 第46-47页 |
·中间体4,6-二甲氧基-2-甲硫基嘧啶的合成路线 | 第47-48页 |
·中间体2-甲砜基-4,6-二甲氧基嘧啶的合成路线 | 第48页 |
·中间体4,6-二甲氧基-2-硫酚钠的合成路线 | 第48-49页 |
·中间体4,6-二羟基-2-甲硫基嘧啶的合成路线 | 第49页 |
·2,6-二羟基苯甲酸的合成路线 | 第49-5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0-55页 |
·选择确定的双草醚及其中间体的合成路线 | 第50-51页 |
·实验仪器、设备及试剂 | 第51-52页 |
·反应机理 | 第52-54页 |
·实验操作 | 第54-55页 |
·中间体及产品的检测与分析 | 第55页 |
·双草醚的一些图谱数据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 | 第56-58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(Results and Discussion) | 第58-80页 |
·4,6-二羟基-2-嘧啶硫酚钠(简称嘧啶硫钠)的合成 | 第58-61页 |
·原料及催化剂的选择 | 第58页 |
·甲醇钠/甲醇的配比浓度对收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原料的最佳配比选择 | 第59-60页 |
·稳定性与放大试验 | 第60-61页 |
·4,6-二羟基-2-甲硫嘧啶(简称甲硫嘧啶)的合成 | 第61-64页 |
·反应溶剂的选择 | 第61-62页 |
·反应溶剂----水的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| 第63页 |
·干燥温度及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·稳定性与放大试验 | 第64页 |
·4,6-二氯-2-甲硫嘧啶(简称二氯嘧啶)的合成 | 第64-67页 |
·原料中含水对反应的影响 | 第65页 |
·加水分解与结晶的水量对收率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·萃取剂对收率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稳定性与放大试验 | 第67页 |
·4,6-二甲氧基-2-甲硫嘧啶(简称甲氧嘧啶)的合成 | 第67-71页 |
·萃取剂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后处理方法对收率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稳定性与放大试验 | 第70-71页 |
·4,6-二甲氧基-2-甲砜嘧啶(甲磺嘧啶)的合成 | 第71-73页 |
·氧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| 第71页 |
·反应溶剂对收率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·催化剂对收率的影响 | 第72页 |
·稳定性与放大试验 | 第72-73页 |
·氯化、甲氧基化和氧化三步连续进行的反应新工艺 | 第73-75页 |
·稳定性与放大试验 | 第74-75页 |
·双草醚的合成 | 第75-79页 |
·反应溶剂的选择 | 第75-76页 |
·反应催化剂的选择 | 第76-77页 |
·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·稳定性与放大试验 | 第78-79页 |
·关于各步骤的反应时间 | 第79-80页 |
第四章 结论(Conclusion) | 第80-81页 |
第五章 合成双草醚的工艺流程(The synthetic process of Bispyribac-sodium in a large scale) | 第81-82页 |
附录(Appendix) | 第82-87页 |
致谢(Acknowledge) | 第87-88页 |
第二部分 (Part two) | 第88-146页 |
Abstract(Japanese) | 第89-90页 |
Abstract(English) | 第90-91页 |
The first chapter: Review | 第91-103页 |
·Claisen Rearrangement Reaction | 第91-97页 |
·Quinolinol derivatives | 第91-92页 |
·Anovel synthesis of bis(benzoxazole)derivatives | 第92-95页 |
·Synthesis of calixarene analogues from macrocyelic polyethers | 第95-96页 |
·Synthesis of Chiral Crownophanes | 第96-97页 |
·Metal-mediated Complex | 第97-101页 |
·Catechol-Bearing Nucleosides by Borate Formation | 第97-98页 |
·Titanium complexe having two phenoxy-pyridine chelate ligands | 第98-99页 |
·A large macrocyclic ligand having tetranuclear metal cores | 第99-101页 |
References | 第101-103页 |
The second chapter: Description about this project | 第103-105页 |
·Depiction briefly research background | 第103-104页 |
·Target compounds which we expected to prepare | 第104-105页 |
The third chapter: Synthetic Routes for Noncyclic ligands Having Plural Phenolic Hydroxyl Groups | 第105-112页 |
·The THP group protecting reaction of naphthalene | 第105-106页 |
·Synthesis of 2-[2-(3-Hydroxynaphthyl-2-oxy)methyl]allyloxy-3-naphthol | 第106-107页 |
·Synthesis of 3-(2-Chloromethyl-1-propene-3-oxy)-2-(2-tetrahydropyranyl)oxy-naphthalene ether | 第107-108页 |
·Synthesis of compound 7 having three naphthalene skeltones | 第108-109页 |
·Synthesis of compound 8 having four naphthalene skeltones | 第109-112页 |
The four chapter: Tandem Claisen Rearrangement Reaction | 第112-117页 |
·Thermal rearrangement reaction of compound 5{2-[2-(3-Hydroxynaphthyl-2-oxy)methyl]allyloxy-3-naphthol} | 第112-113页 |
·Thermal rearrangement reaction of compound 7{2-[2-(3-{2Hydroxylnaphthyl-2-oxy)methyl]allyloxy-naphthyl-3-oxy}-2-oxy)methyl}allyloxynaphthol} | 第113-115页 |
·Thermal rearrangement reaction of compound 8 having four naphthalene skeltones | 第115-117页 |
The fifth chapter: Synthesis of ion-mediated complexes | 第117-131页 |
·Ion-mediated complex reaction of compound 9 2-methylene-1,3-bis(2,dihydroxynaphthyl)propane | 第117-123页 |
·Ion-mediated complex reaction of compound 11 having six hydroxyl groups | 第123-124页 |
·Ion-mediated complex reaction of compound 13 having eight hydroxyl groups# | 第124-130页 |
References | 第130-131页 |
The sixth chapter: Datas of NMR,MS,IR about some compounds | 第131-136页 |
·General information | 第131页 |
·2-[2-(3-Hydroxynaphthyl-2-oxy)methyl]allyloxy-3-naphthol | 第131页 |
·Compound 7 having three naphthalene skeltones | 第131-132页 |
·Compound 8 having four naphthalene skeltones | 第132-133页 |
·2-methylene-1,3-bis(2,3-dihydroxynaphthyl)propane(compound 9) | 第133页 |
·Compound 11 having six hydroxy groups | 第133-134页 |
·compound 13 having eight hydroxy groups | 第134-135页 |
·Borate-mediated complex of compound9 | 第135-136页 |
The seventh chapter: Acknowledge | 第136-138页 |
·Acknowledge(English) | 第136-137页 |
·Acknowledge(Japanese) | 第137-138页 |
Appendix | 第138-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