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组件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设计方法的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2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2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6-7页 |
1.2 面向对象代码重用的局限性 | 第7-8页 |
1.3 组件软件的语言独立性与灵活交互性 | 第8-10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组件软件技术 | 第12-23页 |
2.1 引言 | 第12页 |
2.2 组件技术的渊源 | 第12-17页 |
2.2.1 软件业面临的挑战 | 第13页 |
2.2.2 传统解决方案 | 第13-15页 |
2.2.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| 第15页 |
2.2.4 最终解决方案:组件软件 | 第15-17页 |
2.3 面向对象的组件模型—COM | 第17-18页 |
2.4 COM基本理念 | 第18-20页 |
2.4.1 COM对象 | 第18-19页 |
2.4.2 封装 | 第19页 |
2.4.3 继承 | 第19-20页 |
2.4.4 多态性 | 第20页 |
2.5 基于组件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体系结构 | 第20-23页 |
2.5.1 网间分布式应用构架 | 第21页 |
2.5.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体系结构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| 第23-39页 |
3.1 电力网络数学模型的基本形式 | 第23-24页 |
3.2 端口等值电路的形成 | 第24-26页 |
3.3 网络方程的修正 | 第26-31页 |
3.3.1 网络变更时戴维南等值和诺顿等值的修正 | 第26-28页 |
3.3.2 检修互感支路时网络方程的修正 | 第28-31页 |
3.4 故障计算算法原理 | 第31-39页 |
3.4.1 故障时的网络模型 | 第31-33页 |
3.4.2 通用的故障电路对称分量模型 | 第33-35页 |
3.4.3 规范化的计算机故障分析方法的算法原理 | 第35-36页 |
3.4.4 故障引起的附加导纳的计算 | 第36-37页 |
3.4.5 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构架方案 | 第39-45页 |
4.1 组件的交互与数据共享 | 第39-43页 |
4.1.1 无状态实现 | 第39-40页 |
4.1.2 有状态实现 | 第40-41页 |
4.1.3 本应用的实现 | 第41-43页 |
4.2 数据访问与转换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逻辑功能组件的实现 | 第45-62页 |
5.1 电力系统模型构建 | 第45-49页 |
5.1.1 电力系统实体模型分析 | 第45-47页 |
5.1.2 面向对象的系统模型 | 第47-49页 |
5.2 电力系统基础计算组件的实现 | 第49-55页 |
5.2.1 接口的设计 | 第50-51页 |
5.2.2 网络拓扑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2.3 故障计算 | 第53-54页 |
5.2.4 分支系数的计算 | 第54页 |
5.2.5 潮流计算 | 第54-55页 |
5.3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组件的实现 | 第55-62页 |
5.3.1 接口的设计 | 第57-58页 |
5.3.2 功能的实现 | 第58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发表论文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