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2页 |
第一章 葡萄采后变化和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§1.1葡萄的生产与贮藏保鲜概况 | 第12页 |
§1.2葡萄采后贮藏中的变化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§1.2.1采后呼吸类型和内源激素水平变化 | 第12-13页 |
§1.2.2采后营养成分变化 | 第13页 |
§1.2.3采后落粒及褐变机理的研究 | 第13页 |
§1.3葡萄采后贮运病害 | 第13-15页 |
§1.3.1葡萄灰霉病 | 第14页 |
§1.3.2葡萄青霉腐烂病 | 第14页 |
§1.3.3葡萄根霉腐烂病 | 第14页 |
§1.3.4葡萄交链孢霉腐病 | 第14页 |
§1.3.5葡萄芽枝霉腐病 | 第14-15页 |
§1.4品种和采收条件对葡萄采后贮藏的影响 | 第15页 |
§1.4.1品种系统对葡萄采后贮藏的影响 | 第15页 |
§1.4.2采收技术对葡萄采后贮藏的影响 | 第15页 |
§1.5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§1.5.1常温贮藏 | 第15页 |
§1.5.2冷库贮藏 | 第15页 |
§1.5.3气调贮藏 | 第15-16页 |
§1.5.4冰温贮藏 | 第16页 |
§1.5.5臭氧贮藏 | 第16页 |
§1.5.6辐射贮藏 | 第16页 |
§1.5.7保鲜剂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植物SO_2伤害研究进展 | 第18-23页 |
§2.1SO_2对植物伤害阈值的研究 | 第18页 |
§2.2植物SO_2伤害可见症状的研究 | 第18页 |
§2.3SO_2对植物组织结构伤害的研究 | 第18页 |
§2.4SO_2对植物生理伤害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§2.4.1气孔变化 | 第18-19页 |
§2. 4. 2呼吸作用的变化 | 第19页 |
§2.4.3光合作用的变化 | 第19页 |
§2.4.4细胞膜的变化 | 第19页 |
§2.4.5酶系统的变化 | 第19-20页 |
§2.5SO_2对植物伤害机理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§2.5.1SO_2在植物体内的代谢 | 第20页 |
§2.5.2SO_2对细胞的毒性 | 第20页 |
§2.5.3SO_2伤害与细胞缓冲系统 | 第20-21页 |
§2.5.4SO_2伤害与体内活性氧水平变化 | 第21页 |
§2.6植物SO_2伤害抗性研究 | 第21-23页 |
§2.6.1屏蔽性 | 第21页 |
§2.6.2忍耐性 | 第21页 |
§2.6.3解毒性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葡萄采后贮运中SO_2伤害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8页 |
§3.1葡萄贮藏保鲜中SO_2的应用 | 第23页 |
§3.2葡萄对SO_2的吸收及代谢 | 第23页 |
§3.3葡萄SO_2漂白伤害的表观症状 | 第23-24页 |
§3.4SO_2引起的葡萄组织结构变化 | 第24页 |
§3.5SO_2引起的葡萄生理生化变化 | 第24页 |
§3.6影响葡萄SO_2伤害的因素 | 第24-25页 |
§3.6.1贮藏条件和SO_2处理方法 | 第24-25页 |
§3.6.2包装材料 | 第25页 |
§3.6.3果实自身的因素 | 第25页 |
§3.7减小SO_2伤害的技术研究 | 第25-27页 |
§3.7.1SO_2使用剂量和效应的研究 | 第25-26页 |
§3.7.2SO_2熏蒸处理方式的改进 | 第26页 |
§3. 7. 3SO_2替代剂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§3.8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27-28页 |
正文 | 第28页 |
前言 | 第28-30页 |
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§1.1供试材料 | 第30页 |
§1.2试验设计 | 第30-32页 |
§1.2.1葡萄慢性伤害时间试验 | 第30页 |
§1.2.2葡萄急性伤害阈值试验 | 第30页 |
§1.2.3葡萄SO_2残留量动态变化试验 | 第30页 |
§1.2.4伤害阈值下葡萄各部位SO_2残留量试验 | 第30-31页 |
§1.2.5组织显微结构的观察 | 第31页 |
§1.2.6果皮表面蜡质超微结构的观察 | 第31页 |
§1.2.7低温贮藏下SO_2伤害机理试验 | 第31-32页 |
§1.3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52页 |
§2.1SO_2伤害对葡萄外部形态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§2.1.1SO_2伤害对葡萄外部形态的影响 | 第33页 |
§2.1.2SO_2伤害对葡萄果实结构的影响 | 第33页 |
§2.1.3SO_2伤害对葡萄果皮蜡质超微结构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§2.2葡萄对SO_2的敏感性研究 | 第34-42页 |
§2.2.1不同品种葡萄在0℃下出现慢性伤害的时间 | 第34页 |
§2.2.2不同品种葡萄在常温和低温下的急性伤害阈值 | 第34-37页 |
§2. 2. 3常温下SO_2熏蒸浓度.熏蒸时间与漂白指数的关系 | 第37-42页 |
§2.3葡萄对SO_2吸收途径的研究 | 第42-43页 |
§2.4葡萄果皮解剖结构及蜡质超微结构与SO_2伤害的关系 | 第43-46页 |
§2.4.1葡萄果皮解剖结构与SO_2伤害的关系 | 第43-45页 |
§2.4.2葡萄表皮的蜡质超微结构与SO_2伤害的关系 | 第45-46页 |
§2.5SO_2伤害对葡萄生理生化的影响 | 第46-52页 |
§2.5.1SO_2伤害对葡萄汁液含酸量和pH值的影响 | 第46页 |
§2.5.2SO_2伤害对葡萄汁液抗坏血酸(ASA)含量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§2.5.3SO_2伤害对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影响 | 第47页 |
§2.5.4SO_2伤害对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§2.5.5SO_2伤害对过氧化氢酶(CAT)活性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§2.5.6SO_2伤害对多酚氧化酶(PPO)活性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§2.5.7SO_2伤害对丙二醛(MDA)含量的影响 | 第50页 |
§2.5.8SO_2伤害对组织电导率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讨论 | 第52-56页 |
§3.1SO_2熏蒸浓度、熏蒸时间、温度与葡萄SO_2伤害程度的关系 | 第52页 |
§3.2葡萄吸收SO_2的途径与SO_2伤害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§3.3SO_2伤害和SO_2耐性与葡萄果皮组织结构的关系 | 第53-54页 |
§3.4SO_2伤害和SO_2耐性与葡萄细胞汁液pH的关系 | 第54页 |
§3.5SO_2伤害与葡萄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| 第54页 |
§3.6SO_2伤害的SO_2耐性与葡萄抗氧化系统的关系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4页 |
附件(图版I—V) | 第64-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