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引言 | 第7-9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9-36页 |
| 1.1 杀菌剂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| 第9-15页 |
| 1.1.1 粮食作物上施用杀菌剂的必要性 | 第9-10页 |
| 1.1.2 早期杀菌剂 | 第10-11页 |
| 1.1.3 现代杀菌剂 | 第11-13页 |
| 1.1.4 新型杀菌剂的创制 | 第13-15页 |
| 1.2 植物源物质是创制新型杀菌剂的重要途径 | 第15-25页 |
| 1.2.1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与应用概况 | 第15-18页 |
| 1.2.2 具有杀菌活性物质的植物 | 第18-22页 |
| 1.2.3 具杀菌作用的植物次生物质 | 第22-25页 |
| 1.2.4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利用 | 第25页 |
| 1.3 杀菌剂生物测定技术 | 第25-28页 |
| 1.4 菊科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开发基础 | 第28-35页 |
| 1.5 论文设计思路 | 第35-36页 |
| 2 材料和方法 | 第36-44页 |
| 2.1 供试材料 | 第36-39页 |
| 2.1.1 供试植物样品及其处理 | 第36-38页 |
| 2.1.1.1 供试植物样品的采集、时间和种类 | 第36-37页 |
| 2.1.1.2 供试植物样品化学成分的提取 | 第37-38页 |
| 2.1.1.3 供试植物样品提取液的浓缩 | 第38页 |
| 2.1.2 供试菌种 | 第38页 |
| 2.1.2.1 供试菌种的选取原则 | 第38页 |
| 2.1.2.2. 离体和活体生测所用菌种 | 第38页 |
| 2.1.3 盆栽植物 | 第38-39页 |
| 2.1.4 主要仪器及试剂 | 第39页 |
| 2.2 实验方法 | 第39-44页 |
| 2.2.1 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 | 第39-42页 |
| 2.2.1.1 生长速率法 | 第39-40页 |
| 2.2.1.2 悬滴法 | 第40页 |
| 2.2.1.3 盆栽试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2.2.1.4 组织筛选法 | 第41页 |
| 2. 2. 1. 5 效果评判 | 第41-42页 |
| 2.2.2 提取分离条件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| 2.2.2.1 提取供试植物样品化学成分所用溶剂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2.2.2.2 大量提取条件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| 2.2.2.3 提取物的分离 | 第43页 |
| 2.2.3 化学成分预试 | 第43-44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4页 |
| 3.1 15属25种菊科植物样品杀菌活性初步筛选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0页 |
| 3.1.1 15属25种菊科植物样品提取液对5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 | 第44-46页 |
| 3.1.2 15属25种菊科植物样品提取液对5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 | 第46-48页 |
| 3.1.3 15属25种菊科植物样品提取液的盆栽试验结果 | 第48-49页 |
| 3.1.4 15属25种菊科植物样品提取液的组织筛选试验结果 | 第49-50页 |
| 3.2 大花金挖耳杀菌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4页 |
| 3.2.1 大花金挖耳和蓼子朴活性部位的筛选试验结果 | 第50-51页 |
| 3.2.2 大花金挖耳花提取液对5种供试真菌的毒力 | 第51页 |
| 3.2.3 大花金挖耳花活性成分提取和分离试验结果 | 第51-54页 |
| 3.2.3.1 大花金挖耳花活性成分的平行提取试验结果 | 第51-52页 |
| 3.2.3.2 大花金挖耳花活性成分的提取温度 | 第52页 |
| 3.2.3.3 大花金挖耳花大量样品的提取装置 | 第52-53页 |
| 3.2.3.4 大花金挖耳花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试验结果 | 第53-54页 |
| 3.2.3.5 大花金挖耳花有效成分提取液的化学成分预试结果 | 第54页 |
| 4 讨论 | 第54-58页 |
| 4.1 菊科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溶剂的选择 | 第54-55页 |
| 4.2 杀菌剂生物测定方法的探讨 | 第55-56页 |
| 4.3 具有杀菌活性植物样品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| 第56-57页 |
| 4.4 菊科植物的系统与其抑菌活性关系的探讨 | 第57-58页 |
| 5 总结 | 第58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| 附图 | 第6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