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核桃CcLFY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8页 |
·植物开花综述 | 第10-11页 |
·春化途径 | 第10页 |
·自主途径 | 第10-11页 |
·光周期途径 | 第11页 |
·GA途径 | 第11页 |
·成花促进基因LEAFY | 第11-12页 |
·启动子的研究概述 | 第12-13页 |
·植物启动子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| 第12-13页 |
·启动子的类型 | 第13-14页 |
·组成型启动子 | 第14页 |
·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| 第14页 |
·诱导型启动子 | 第14页 |
·双向启动子和人工启动子 | 第14页 |
·研究启动子功能的技术方法 | 第14-16页 |
·启动子的克隆方法 | 第15页 |
·利用PCR的方法克隆启动子 | 第15页 |
·启动子探针型质粒载体 | 第15页 |
·启动子的预测工具 | 第15-16页 |
·启动子强弱和功能的定性、定量检测 | 第16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启动子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18-3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8-19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18页 |
·菌株和质粒: | 第18页 |
·酶与各种生化试剂: | 第18页 |
·PCR引物 | 第18-1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9-24页 |
·植物组织总DNA的提取及其检测 | 第19-20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| 第20页 |
·CcLFY启动子克隆的第一次步移 | 第20-24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20-21页 |
·特异性单引物线性扩增 | 第21页 |
·单引物PCR产物的回收 | 第21页 |
·单引物PCR产物的加尾 | 第21-22页 |
·加尾产物的PCR扩增 | 第22页 |
·巢式扩增 | 第22-23页 |
·DNA的回收、连接、转化与测序 | 第23页 |
·序列分析 | 第23页 |
·第二次步移 | 第23页 |
·第三次步移 | 第23页 |
·全长启动子的扩增 | 第23-24页 |
·CcLFY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| 第2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0页 |
·第一次步移结果 | 第24-25页 |
·第二次步移结果 | 第25-26页 |
·第三次步移结果 | 第26页 |
·全长启动子的扩增结果 | 第26页 |
·启动子序列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山核桃CCLFY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2-3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2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32页 |
·酶与各种生化试剂: | 第3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2-38页 |
·中间载体的构建 | 第32页 |
·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2-33页 |
·表达载体的鉴定 | 第33页 |
·启动子缺失表达载体构建 | 第33-34页 |
·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| 第34-35页 |
·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| 第35页 |
·应用试剂盒提取质粒 | 第35-3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8页 |
·表达载体的鉴定 | 第38页 |
·质粒PCR鉴定 | 第38页 |
·酶切鉴定 | 第38页 |
·测序鉴定结果 | 第38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山核桃CCLFY基因启动子的表达分析 | 第39-4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9页 |
·菌株和质粒: | 第39页 |
·酶与各种生化试剂: | 第3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9-43页 |
·重组农杆菌工程菌株获得 | 第39-40页 |
·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·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及筛选鉴定 | 第40页 |
·无菌烟草叶片的准备 | 第40页 |
·农杆菌叶盘侵染 | 第40-41页 |
·农杆菌培养 | 第40页 |
·侵染 | 第40页 |
·共培养 | 第40-41页 |
·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GUS 活性 | 第41页 |
·对共培养后的烟草叶盘不同环境条件处理 | 第41页 |
·GUS 活性的荧光定量测定 | 第41-43页 |
·溶液配制 | 第41-42页 |
·葡聚糖苷酶活性测定 | 第42-4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7页 |
·CcLFY 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 | 第43-44页 |
·CcLFY 基因启动子瞬时表达 | 第44-45页 |
·不同环境条件处理后的 GUS 荧光定量检测 | 第45-47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48-49页 |
·主要研究成果 | 第48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60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| 第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