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铜泥中砷的综合回收工艺研究
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| ·砷的性质 | 第11页 |
| ·砷资源、危害及其用途 | 第11-15页 |
| ·砷资源 | 第11-12页 |
| ·砷的危害 | 第12-13页 |
| ·砷资源的利用 | 第13-15页 |
| ·含砷物料的处理 | 第15-18页 |
| ·含砷烟尘的处理 | 第15-16页 |
| ·含砷废渣的处理 | 第16-17页 |
| ·含砷废水的处理 | 第17-18页 |
| ·黑铜泥产生及处理方法 | 第18-24页 |
| ·黑铜泥碱浸液和酸浸液制备砷酸铜 | 第20-21页 |
| ·电解法处理黑铜泥 | 第21-22页 |
| ·黑铜泥碱性浸出生产 As_2O_3 | 第22-23页 |
| ·用黑铜泥直接生产砷酸铜 | 第23-24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4-26页 |
| 第二章 黑铜泥制备砷酸钠 | 第26-37页 |
| ·引言 | 第26页 |
| ·实验 | 第26-29页 |
| ·原料的成分及物相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试验过程所用的化学试剂及设备 | 第27页 |
| ·实验步骤及工艺流程 | 第27-28页 |
| ·实验装置图 | 第28-29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29页 |
| ·黑铜泥碱浸实验研究 | 第29-31页 |
| ·黑铜泥碱性浸出原理 | 第29-31页 |
| ·黑铜泥碱浸过程综合实验 | 第31页 |
| ·碱浸渣 Na_2S 浸出研究 | 第31-36页 |
| ·温度对 As、 Sb 浸出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·液固比对 As、 Sb 浸出率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NaOH 浓度对 As、 Sb 浸出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反应时间对 As、 Sb 浸出率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碱浸渣 Na_2S 浸出过程综合条件实验 | 第34-35页 |
| ·Na_2S 浸出过程机理 | 第35-36页 |
| ·As、 Sb 分离及制备砷酸钠 | 第36页 |
| ·As、 Sb 分离 | 第36页 |
| ·蒸发结晶制备砷酸钠 | 第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章 黑铜泥制备砷酸铜 | 第37-55页 |
| ·前言 | 第37页 |
| ·实验 | 第37-38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37页 |
| ·分析及检测 | 第37-38页 |
| ·黑铜泥酸浸实验研究 | 第38-45页 |
| ·初始酸浓度对 Cu、 As 浸出率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温度对 Cu、 As 浸出率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·液固比对 Cu、 As 浸出率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浸出时间对 Cu、 As 浸出率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黑铜泥酸浸过程综合实验 | 第42-43页 |
| ·黑铜泥酸性浸出原理 | 第43-45页 |
| ·制备 CuSO_4·5H_2O | 第45-47页 |
| ·酸浸液蒸发结晶 | 第45-46页 |
| ·硫酸铜结晶过程机理 | 第46-47页 |
| ·砷酸铜的制备 | 第47-52页 |
| ·温度对沉砷酸铜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时间对沉砷酸铜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pH 对沉砷酸铜的影响 | 第49页 |
| ·铜砷质量比对沉砷酸铜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沉砷酸铜过程综合条件实验 | 第50-51页 |
| ·沉砷酸铜过程原理 | 第51-52页 |
| ·酸浸渣 Na_2S 浸出 | 第52-53页 |
| ·As、 Sb 分离 | 第52-53页 |
| ·制备砷酸钠 | 第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| 第四章 三氧化二砷的制备 | 第55-58页 |
| ·引言 | 第55页 |
| ·实验 | 第55-57页 |
| ·实验步骤及工艺流程 | 第55页 |
| ·实验原理 | 第55-57页 |
| ·As_2O_3的制备 | 第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8-60页 |
| ·结论 | 第58-59页 |
| ·建议 | 第59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-65页 |
|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