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6页 |
·概述 | 第11-12页 |
·水平加强层结构体系的应用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水平加强层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水平加强层结构体系的研究重点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的研究工作 | 第15-16页 |
2 带水平加强层的框架-筒体结构受力机理分析 | 第16-27页 |
·加强层的作用 | 第16页 |
·加强层的结构类型 | 第16-18页 |
·加强层减小结构侧移的力学机理分析 | 第18-25页 |
·加强层的设置对结构整体受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结构侧向位移成分分析 | 第18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18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3 顶部带水平伸臂的框架-筒体连续化分析方法 | 第27-38页 |
·高层建筑结构连续化分析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高层建筑结构连续化模型 | 第27页 |
·高层建筑结构连续化分析的基本原理 | 第27-28页 |
·高层建筑结构连续化分析的基本假定 | 第28页 |
·顶部带水平伸臂的框架-筒体连续化分析 | 第28-33页 |
·引言 | 第28-29页 |
·结构计算模型 | 第29页 |
·结构应变能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水平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结构侧移计算 | 第30-32页 |
·整体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33-37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33页 |
·构件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| 第33-34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4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加强层对筒体结构剪力滞后的影响分析 | 第38-48页 |
·筒体结构剪力滞后效应 | 第38-39页 |
·筒体结构剪力滞后效应的概念 | 第38页 |
·筒体结构剪力滞后研究发展概况 | 第38-39页 |
·减少筒体结构剪力滞后效应的措施 | 第39-40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40-46页 |
·角柱、中柱及加强层对结构的作用 | 第41页 |
·伸臂与圈梁对底部柱剪力滞后的影响 | 第41页 |
·加强层设置情况对外框筒柱轴向应力分布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加强层刚度变化对底层柱剪力滞后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加强层设置情况对结构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·加强层位置对底层柱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5 结构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| 第48-61页 |
·引言 | 第48-49页 |
·非线性分析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| 第50-56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50-51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| 第51-52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基本假定 | 第52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| 第52-53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实施步骤 | 第53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| 第53-56页 |
·ETABS 中的PUSHOVER 分析方法 | 第56-60页 |
·能力谱的建立 | 第56-60页 |
·塑性铰的定义与设置 | 第60页 |
·P-Δ效应 | 第60-61页 |
6 带水平加强层高层框架—筒体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61-82页 |
·模拟框架支撑结构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抗弯刚度 | 第61页 |
·抗剪刚度 | 第61页 |
·轴向刚度 | 第61-63页 |
·模拟框架的应用 | 第63页 |
·带水平加强层的高层框架—核心筒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63-64页 |
·侧向加载模式及Pushover 工况 | 第64页 |
·算例计算 | 第64-81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64页 |
·结构参数 | 第64-66页 |
·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66-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7 水平加强层在超高层筒体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| 第82-95页 |
·引言 | 第82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82-83页 |
·结构的弹性动力反应 | 第83-85页 |
·水平加强层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85-91页 |
·加强层引起的结构刚度突变 | 第85-88页 |
·加强层引起的结构内力突变和薄弱层 | 第88-91页 |
·带水平加强层的高层结构抗震设计 | 第91-93页 |
·水平加强层的“有限刚度”设计 | 第91页 |
·水平加强层刚度的合理选择和计算 | 第91-93页 |
·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| 第9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95页 |
·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