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压件质量检测设备结构仿真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9-12页 |
| ·工程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课题研究目标 | 第10-11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| ·课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实验室研究基础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·测量主机结构设计 | 第14页 |
| ·测量主机结构仿真研究 | 第14页 |
| ·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| 第14页 |
| ·检测标准及规范 | 第14-1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·设计平台介绍 | 第16-17页 |
| ·论文结构 | 第1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冲压件质量检测设备描述 | 第18-28页 |
| ·冲压件质量检测问题 | 第18-20页 |
| ·冲压件检测的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·冲压件在线检测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·冲压件质量检测设备检测过程描述 | 第20-21页 |
| ·冲压件质量检测设备功能设计 | 第21-25页 |
| ·设备测量主机 | 第22页 |
| ·光学扫描测量系统 | 第22-25页 |
| ·数控系统 | 第25页 |
| ·计算机软件系统 | 第25页 |
| ·冲压件质量检测设备与传统三坐标测量机的区别 | 第25-2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3章 设备测量主机结构设计 | 第28-47页 |
| ·冲压件在线检测的一些要求 | 第28-32页 |
| ·光学扫描测量方法的选用 | 第28页 |
| ·冲压件质量检测设备工作环境条件 | 第28-30页 |
| ·扫描路径的实现 | 第30-32页 |
| ·三坐标测量机常用的结构形式 | 第32-33页 |
| ·测量主机框架结构方案 | 第33-35页 |
| ·移动桥框式测量主机总体结构方案 | 第34页 |
| ·固定桥框式测量主机总体结构方案 | 第34-35页 |
| ·工作台与导轨的设计 | 第35-39页 |
| ·旋转工作台的设计 | 第35-36页 |
| ·移动桥框式测量主机工作台导轨设计 | 第36-37页 |
| ·固定桥框式测量主机工作台导轨设计 | 第37-39页 |
| ·桥框架、横梁与滑架 | 第39页 |
| ·移动桥框架 | 第39页 |
| ·固定桥框架 | 第39页 |
| ·横梁与滑架 | 第39页 |
| ·测量主机底座 | 第39-40页 |
| ·驱动系统 | 第40-42页 |
| ·标尺系统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| ·测量主机结构材料 | 第43-44页 |
| ·测量主机结构建模 | 第44-46页 |
| ·移动桥框式测量主机建模 | 第44-45页 |
| ·固定桥框式测量主机建模 | 第45-46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4章 基于 ADAMS的测量主机结构仿真研究 | 第47-59页 |
| ·ADAMS软件模块介绍 | 第47-48页 |
| ·ADAMS中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3页 |
| ·几何模型的转换 | 第49页 |
| ·定义约束和运动 | 第49-52页 |
| ·添加材料属性 | 第52页 |
| ·测量主机虚拟样机模型 | 第52-53页 |
| ·测量主机结构方案比较 | 第53-57页 |
| ·结构方案的异同 | 第53-54页 |
| ·两种结构方案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| ·测量主机结构方案确定 | 第57-5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第5章 设备控制系统初步设计 | 第59-64页 |
| ·控制系统功能 | 第59页 |
| ·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| 第59-60页 |
| ·控制策略 | 第60-62页 |
| ·运动控制模块设计方案 | 第60-61页 |
| ·数据采集控制模块设计方案 | 第61-62页 |
| ·手持控制器模块设计方案 | 第62页 |
| ·气路控制 | 第62-63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6章 基于逆向工程3D对齐技术的检验标准及规范 | 第64-77页 |
| ·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| 第64-65页 |
| ·冲压件质量检测的内容 | 第65页 |
| ·形位误差检测的基本规定 | 第65-66页 |
| ·形位误差的评定和检测标准 | 第66-68页 |
| ·形位误差评定的数学模型 | 第68-76页 |
| ·平面度误差评定 | 第68-69页 |
| ·直线度误差的评定 | 第69-70页 |
| ·圆度的误差评定 | 第70-71页 |
| ·圆柱度的误差评定 | 第71-72页 |
| ·平行度误差评定 | 第72-73页 |
| ·垂直度误差的评定 | 第73-75页 |
| ·同轴度误差的评定 | 第75页 |
| ·同心度误差评定 | 第75-76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7-79页 |
| ·工作总结 | 第77-78页 |
| ·工作展望 | 第78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