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1章 不当得利概述 | 第8-18页 |
·不当得利的概念和特征 | 第8-9页 |
·不当得利的概念 | 第8页 |
·不当得利的特征 | 第8-9页 |
·不当得利的历史沿革 | 第9-12页 |
·罗马法上的雏形阶段 | 第10-11页 |
·未经制度化的发展时期 | 第11页 |
·不当得利制度形成时期 | 第11-12页 |
·不当得利的立法及学说 | 第12-18页 |
·域外不当得利的立法规定及学说 | 第12-15页 |
·我国不当得利的相关规定及学说 | 第15-18页 |
第2章 不当得利制度的物权法理论基础 | 第18-26页 |
·物权行为制度:给付型不当得利制度的基础 | 第18-21页 |
·物权行为制度及其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物权行为制度的弊端 | 第19-20页 |
·不当得利制度纠正了物权行为的不公平后果 | 第20-21页 |
·他物权的兴起: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基础 | 第21-26页 |
·所有权绝对化是法国民法没有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制度的根本原因 | 第22-23页 |
·占有作为独立物权是德国民法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制度的基础 | 第23-24页 |
·不当得利制度纠正了物权行为的不公平后果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| 第26-38页 |
·一方取得权益 | 第26-28页 |
·取得权益之含义 | 第26-27页 |
·取得权益的表现 | 第27-28页 |
·致他方利益受到损害 | 第28-30页 |
·关于损害的各种学说 | 第28-30页 |
·损害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 | 第30页 |
·受益与受损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 | 第30-34页 |
·直接因果关系说 | 第31-32页 |
·间接因果关系说 | 第32-33页 |
·损益之间的相当因果关系 | 第33-34页 |
·受益缺乏法律上的原因 | 第34-38页 |
·统一说 | 第34-36页 |
·非统一说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 | 第38-44页 |
·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无因管理请求权不能竞合 | 第38-40页 |
·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之债请求权及合同之债请求权不能竞合 | 第40-42页 |
·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之债请求权无法竞合 | 第40-41页 |
·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合同之债请求权不发生竞合 | 第41-42页 |
·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不可能竞合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