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导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中国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建立 | 第12-17页 |
第一节 中国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立法沿革 | 第12-16页 |
一、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审查机制的初创 | 第12-13页 |
二、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正式建立 | 第13-14页 |
三、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逐步完善 | 第14-15页 |
四、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重大变革——《反垄断法》的出台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创立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动因 | 第16-17页 |
一、创立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经济因素 | 第16页 |
二、创立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国际因素 | 第16-17页 |
三、创立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的立法因素 | 第17页 |
第二章 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中的申报对象 | 第17-23页 |
第一节 外资并购与境外并购 | 第17-20页 |
一、中国原法律体系下的“外资并购” | 第18-19页 |
二、中国原法律体系下的"境外并购"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中国原法律体系下的申报对象综述 | 第20页 |
第二节 从"并购"到"集中" | 第20-23页 |
一、中国《反垄断法》对"集中"表述的选择 | 第20-22页 |
二、经营者集中的具体情形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制度中的申报义务人和受理机关 | 第23-28页 |
第一节 跨国并购反垄断申报义务人制度 | 第23-26页 |
一、中国原法律体系下的申报义务人制度 | 第23页 |
二、《反垄断法》的规定 | 第23-24页 |
三、申报义务人制度有待立法明确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申报受理机关 | 第26-28页 |
一、中国原法律体系下的申报受理机关 | 第26-27页 |
二、《反垄断法》实施后的申报受理机关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中的申报标准与申报豁免 | 第28-40页 |
第一节 申报标准的比较法研究 | 第28-30页 |
一、欧共体竞争法下的申报标准 | 第28页 |
二、美国反垄断法下的申报标准 | 第28-29页 |
三、各国采用的若干申报标准综述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中国原法律体系中对申报标准的规定 | 第30-34页 |
一、外资并购的申报标准 | 第30-33页 |
二、境外并购的申报标准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《反垄断法》实施后的申报标准 | 第34-37页 |
一、《反垄断法》中的有关规定 | 第34-35页 |
二、《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》中的申报标准 | 第35-37页 |
三、《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》中的酌情申报 | 第37页 |
第四节 申报豁免的界定 | 第37-40页 |
一、申报豁免制度的概念界定 | 第37-38页 |
二、申报豁免与审查豁免的区别 | 第38-39页 |
三、《反垄断法》中的申报豁免制度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中的法律责任与域外效力 | 第40-46页 |
第一节 违反申报规定的法律责任 | 第40-42页 |
一、《反垄断法》对原法律责任规定缺位的弥补 | 第40页 |
二、违反申报规定的法律责任的理论分析 | 第40-41页 |
三、《反垄断法》第四十八条的评析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域外效力 | 第42-46页 |
一、域外效力问题产生的根源 | 第42-43页 |
二、反垄断规则域外效力的理论依据 | 第43-46页 |
三、《反垄断法》对域外效力的规定 | 第46页 |
结语 完善相关反垄断申报制度的几点建议 | 第46-54页 |
一、“经营者集中”的界定须进一步明晰化 | 第47-48页 |
二、明确"控制权"的概念 | 第48-49页 |
三、申报标准须具体化、排除不确定性 | 第49-50页 |
四、明确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申报与国家安全申报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五、在解决域外效力问题上须进行国际合作 | 第51-52页 |
六、早日颁布更加详细的条例、规章与指南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