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前言 | 第10页 |
第一章 “媒介即人的延伸”与媒介的现实发展 | 第10-18页 |
·“媒介即人的延伸”理论回顾 | 第10-11页 |
·媒介的现实发展 | 第11-15页 |
·嗅觉的延伸 | 第11-13页 |
·人脑(或中枢神经系统)的延伸 | 第13-14页 |
·手的延伸 | 第14-15页 |
·“媒介”概念的理清 | 第15-16页 |
·媒介发展趋势—人的电子化延伸 | 第16页 |
·人类生存状态的变化—媒介化生存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电子媒介网络社区概念及内涵 | 第18-24页 |
·社区概念的阐释 | 第18-20页 |
·定义 | 第18-19页 |
·社区三大要素 | 第19页 |
·现实社区功能 | 第19-20页 |
·网络社区 | 第20-22页 |
·网络社区的定义 | 第20页 |
·网络社区的历史及发展 | 第20-21页 |
·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区别 | 第21-22页 |
·“电子媒介网络社区”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| 第22-24页 |
·未来媒介发展趋势—三网合一 | 第22页 |
·“三网合一”背景下的“网络”定义—“电子媒介网络” | 第22-23页 |
·从“网络社区”到“电子媒介网络社区”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“电子媒介网络社区”的特征及现有形态 | 第24-37页 |
·电子媒介网络社区特征 | 第24-27页 |
·非地域性 | 第24-25页 |
·媒介互动性 | 第25页 |
·“人口”流动性大 | 第25页 |
·生活同步多样性 | 第25-26页 |
·多样性与个性化并存 | 第26-27页 |
·现有“电媒网络社区”形态 | 第27-36页 |
·网络论坛 | 第28-30页 |
(1) 网络论坛历史及发展 | 第28页 |
(2) 目前比较热门的网络论坛 | 第28-29页 |
(3) 论坛式社区三大要素 | 第29页 |
(4) 网络论坛—电媒社区的初级形式 | 第29-30页 |
·网络购物网站 | 第30-31页 |
(1) 网购的快速发展 | 第30页 |
(2) 网络购物三大要素 | 第30-31页 |
·传统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版 | 第31-33页 |
(1) 印刷媒介的“新生”—提供数字服务 | 第31-32页 |
(2) 电视媒介网络版(或手机版) | 第32-33页 |
(3) 传统媒介网络版的三大要素 | 第33页 |
·网络游戏 | 第33-34页 |
(1) 网络游戏介绍 | 第33-34页 |
(2) 网络游戏三大要素 | 第34页 |
·博客、播客 | 第34-36页 |
(1) 博客、播客是什么 | 第34-35页 |
(2) 博客历史与发展 | 第35页 |
(3) 博客(播客)—个性化网络社区 | 第35-36页 |
(4) 博客(播客)三大要素 | 第36页 |
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电子媒介网络社区对未来社区构建的启示 | 第37-49页 |
·“电子媒介网络社区”—人类“重新部落化”的现实印证与发展 | 第37-40页 |
·麦克卢汉关于“人类重新部落化”理论回顾 | 第37-40页 |
(1) 关于社会的“重新部落化” | 第38页 |
(2) 关于人的“重新部落化” | 第38-39页 |
(3) “人类的重新部落化” | 第39-40页 |
·电子媒介网络社区对“重新部落化”理论的印证和发展 | 第40页 |
(1) “电媒网络社区”—人类新的“电子部落” | 第40页 |
(2) 人的电子化延伸—网络空间上的“部落人” | 第40页 |
·未来社区的构想 | 第40-45页 |
·社会学家眼中的“未来之城” | 第41页 |
·传播学家眼中的“比特之城” | 第41-42页 |
·“未来之城”的初级现实模型 | 第42-45页 |
(1) 中国“数字社区” | 第42-44页 |
(2) 美国布莱克斯堡—世界上第一个数字之城 | 第44页 |
(3) 韩国的“新松岛城”—数字化媒介社区 | 第44-45页 |
·电子媒介网络社区对未来社区构建的启示 | 第45-47页 |
·未来社区的特点 | 第45-46页 |
(1) 媒介“横行” | 第45页 |
(2) 数字技术成关键 | 第45-46页 |
(3) 人的电子化延伸“生活”在“电媒网络社区”中,通过媒介与他人互动 | 第46页 |
(4) 现实社区部分功能的弱化 | 第46页 |
(5) 现实社区与“电媒社区”平行共存 | 第46页 |
·我们可以预测的未来之城—“电媒社区”与现实社区的综合体 | 第46-47页 |
·如何建立未来社区 | 第47-49页 |
(1) 发展新媒介 | 第47页 |
(2) 开发和完善网络社区功能 | 第47-48页 |
(3) 注重数字化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 | 第48页 |
(4) 重视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