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11页 |
| 1. 引言 | 第11-17页 |
| ·吉林省黑土资源分布概况 | 第11页 |
| ·黑土土壤退化的涵义及特征 | 第11-12页 |
| ·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| 第12-13页 |
| ·自然因素是产生黑土退化的内在原因 | 第12-13页 |
| ·群落在人为干扰下产生的演替不稳定性是其产生退化的内在原因 | 第13页 |
| ·人为不合理利用是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| 第13页 |
| ·全球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也是黑土退化的潜在原因 | 第13页 |
| ·经济快速发展使得黑土的非农业转化加速 | 第13页 |
| ·黑土退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7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2. 研究方法 | 第17-22页 |
| ·研究区的选取 | 第17-20页 |
| ·选取依据 | 第17页 |
| ·研究区位置、范围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·采样点的布设 | 第2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3. 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 | 第22-39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22-25页 |
| ·遥感数据 | 第22页 |
| ·实测数据 | 第22-24页 |
| ·资料数据 | 第24-25页 |
| ·数据处理的依据与方法 | 第25页 |
| ·黑土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与对比分析 | 第25-37页 |
| ·要素指标的选取 | 第25-26页 |
| ·指标的定量对比分析 | 第26-3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物理退化结果分析 | 第37页 |
| ·化学退化指标结果分析 | 第37页 |
| ·生物退化指标结果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4. 黑土退化机理及特征分析 | 第39-43页 |
| ·自然因素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风侵蚀退化机理及特征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水侵蚀退化及特征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人为因素及特征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·人口增多,滥垦滥伐严重 | 第41页 |
| ·不合理的耕作技术和施肥方式 | 第41页 |
| ·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壤区的污染 | 第41页 |
| ·生物循环破坏退化 | 第41-42页 |
| ·人为因素黑土退化特征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5.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7页 |
| ·黑土退化机理研究与讨论 | 第43页 |
| ·黑土退化区域差异机理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| 第43-45页 |
| ·自然因素 | 第43-44页 |
| ·气候因素 | 第44页 |
| ·地形因素 | 第44页 |
| ·土壤质地 | 第44页 |
| ·冻融作用 | 第44页 |
| ·人为因素 | 第44-45页 |
| ·黑土退化的防治 | 第45-46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中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