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30页 |
·红豆杉内生真菌的研究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红豆杉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红豆杉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·固定化技术 | 第12-25页 |
·固定化技术概述 | 第12-13页 |
·细胞固定化方法分类 | 第13-14页 |
·固定化细胞的优缺点 | 第14页 |
·微胶囊技术 | 第14-15页 |
·海藻酸钠微胶囊 | 第15页 |
·海藻酸钙微胶珠 | 第15-18页 |
·固定化细胞生长繁殖 | 第18-20页 |
·包埋工艺对细胞生产与生长的影响 | 第20-23页 |
·海藻酸钙微胶珠包埋材料的特定作用 | 第23-25页 |
·萜类的生物合成 | 第25-28页 |
·萜类及其功能 | 第25-26页 |
·萜类化合物的代谢途径 | 第26-28页 |
·GGPP合成酶(GGPPs) | 第28页 |
·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12.3.2的生理特性 | 第30-4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0-32页 |
·菌种 | 第30页 |
·培养基 | 第30-32页 |
·生物与化学试剂 | 第32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接种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菌种活化 | 第33页 |
·菌丝体生长条件实验方法 | 第33页 |
·菌丝体生长量测定 | 第33页 |
·生物学特征描述 | 第33-3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8页 |
·生长特性 | 第34-35页 |
·温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pH值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碳源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氮源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培养基质量浓度的变化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维生素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分生孢子的固定化研究 | 第40-5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0-42页 |
·菌种 | 第40页 |
·培养基 | 第40-41页 |
·生物与化学试剂 | 第41-42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2-46页 |
·TTC法原理 | 第42-43页 |
·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 | 第43页 |
·脱氢酶酶活力的定义 | 第43-44页 |
·活菌计数法 | 第44页 |
·固定化红豆杉内生真菌分生孢子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·利用TTC法测定固定化红豆杉内生真菌分生孢子的活力 | 第45页 |
·固定化分生孢子包埋率的测定 | 第45页 |
·微胶珠强度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6-50页 |
·固定化粒径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海藻酸钠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氯化钙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8页 |
·单位凝胶中分生孢子量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温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微胶珠强度的研究结果 | 第49-50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50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菌株12.3.2中GGPP合成酶活性检测 | 第53-5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3-55页 |
·菌种 | 第53页 |
·培养基 | 第53页 |
·生物与化学试剂 | 第53-5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步骤与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菌种活化 | 第55页 |
·菌株12.3.2固体培养 | 第55页 |
·GGPP合成酶活性检测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6-57页 |
·实验结论与讨论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录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