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Abstract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第一部分 负离子脱附的研究 | 第7-4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7-14页 |
| ·概论 | 第7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负离子的特点 | 第10页 |
| ·负离子的产生过程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外目前采用的几种相关实验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·本工作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| 第14-23页 |
| ·增长率方法的测量原理 | 第14-15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15-23页 |
| ·实验装置的物理原理与设计 | 第15-16页 |
| ·铯溅射负离子源 | 第16-18页 |
| ·同位素分离器 | 第18页 |
| ·真空系统 | 第18页 |
| ·气室与供气系统 | 第18-19页 |
| ·探测系统 | 第19-21页 |
| ·数据获取系统 | 第21-22页 |
| ·探测系统及数据获取系统的调试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章 实验测量结果及数据处理 | 第23-37页 |
| 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线性拟合增长率曲线的截面计算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误差处理方法 | 第24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24-37页 |
| ·增长率曲线 | 第24页 |
| ·Cu~-离子与氦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4-25页 |
| ·Ag~-离子与氦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5页 |
| ·C~-离子与氦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5页 |
| ·Cl~-离子与氦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5页 |
| ·H~-离子与氦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5-26页 |
| ·Fe~-,Cr~-与氦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6页 |
| ·Cu~-和氮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6页 |
| ·Ag~-和氮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6页 |
| ·Fe~-负离子与氮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6页 |
| ·Cr~-负离子与氮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6页 |
| ·Ti~-负离子与氮碰撞的实验结果 | 第26-37页 |
| 第四章 讨论 | 第37-40页 |
| 第一部分 工作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二部分 EBIT光谱学及QED研究 | 第41-72页 |
| 第五章 EBIT简介及可见光谱学的研究 | 第41-56页 |
| ·EBIT简介 | 第41-43页 |
| ·EBIT结构及工作原理 | 第41-42页 |
| ·EBIT的国际现状 | 第42页 |
| ·EBIT上能开展的物理工作 | 第42-43页 |
| ·开展基于EBIT可见光谱研究的意义 | 第43-46页 |
| ·可见光探测设备的介绍 | 第46-55页 |
| ·Mcpherson谱仪的原理,安装与调试 | 第46-49页 |
| ·光电倍增管(PMT) | 第49-52页 |
| ·CCD(电荷耦合探测器) | 第52-55页 |
| ·EBIT电子束半径的可见光测量 | 第55-56页 |
| 第六章 QED理论用于类氢铀离子与电子碰撞截面的计算 | 第56-71页 |
| ·QED理论简介 | 第56-62页 |
| ·概述 | 第56-57页 |
| ·理论的引入 | 第57-58页 |
| ·从S矩阵到Feyman图 | 第58-62页 |
| ·QED理论用于类氢铀离子与电子碰撞截面的计算 | 第62-71页 |
| ·基本过程的描述 | 第62-63页 |
| ·费曼图的描述与利用S矩阵计算截面 | 第63-67页 |
| ·费曼图的分解与一些中间结果 | 第67-70页 |
| ·截面的计算结果 | 第70-71页 |
| 第二部分 工作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附录A 单电子原子的Dirac方程Bspline计算程序 | 第72-107页 |
| 附录B 外场作用下连续态波函数解析形式的程序 | 第107-134页 |
| 附录C ~1P_1(2P_(3/2),1S_(1/2))→~1S_0(1S_(1/2),1S_(1/2))(Z=92)跃迁几率的计算程序 | 第134-144页 |
| 附录D ~3S_1(1S_(1/2),2S_(1/2))(Z=92)能量的计算程序 | 第144-1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59-165页 |
| 发表文章 | 第165-166页 |
| 致谢 | 第166-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