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表 | 第1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6页 |
前言和文献回顾 | 第16-31页 |
1 初级传入突触的相关解剖结构 | 第17-20页 |
·背根节神经元与初级传入纤维 | 第18-19页 |
·脊髓背角的解剖结构 | 第19-20页 |
2 神经元活动影响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·突触前递质释放的基本过程 | 第20页 |
·动作电位的频率与频率编码 | 第20-21页 |
·突触前膜动作电位的频率解码 | 第21页 |
·动作电位的时间模式与时间编码 | 第21-22页 |
·突触前动作电位不同排列组合即放电模式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| 第22页 |
3 突触模型仿真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7页 |
·神经科学中常见的仿真模型分类 | 第22-23页 |
·针对突触的计算机模型 | 第23-27页 |
·突触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 | 第24页 |
·离子型受体的动力学模型 | 第24-26页 |
·慢时程受体的动力学模型 | 第26-27页 |
4 动作电位序列的突触传递 | 第27-31页 |
·关于脉冲序列突触传递的模型研究 | 第27-28页 |
·关于脉冲序列突触传递的实验研究 | 第28-29页 |
·谷氨酸及其受体 | 第29-30页 |
·突触传递效率的判定 | 第30-31页 |
正文 | 第31-108页 |
1 计算平台和计算方法 | 第31-42页 |
·NEURON 计算平台简介 | 第31-32页 |
·XPPAUT 微分方程分析工具简介 | 第32-33页 |
·微分方程所确定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分叉 | 第36-40页 |
·几种典型的分叉 | 第40-42页 |
2 脊髓背角无髓鞘纤维初级传入突触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42-55页 |
·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后电流记录实验简介 | 第42-4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3-45页 |
·脊髓背角无髓鞘纤维初级传入突触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45-55页 |
·模型的构成 | 第46页 |
·突触前C纤维放电模型 | 第46-47页 |
·突触传递的动力学模型 | 第47-49页 |
·突触前不同放电模式的实现 | 第49-51页 |
·突触后电流记录的实现 | 第51-52页 |
·模型和实验数据的拟合 | 第52-55页 |
3 突触前动作电位序列模式的动力学分析 | 第55-73页 |
·自治微分方程所定义的动力系统 | 第55-57页 |
·奇点 | 第57-64页 |
·基于HH方程的突触前放电模型的Hopf 分岔 | 第64-73页 |
4 脊髓背角初级传入纤维不同放电模式的突触传递 | 第73-10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74-81页 |
·模型部分 | 第81-92页 |
·不同动作电位模式突触传递的实验和模型对比 | 第92-103页 |
·脉冲序列突触传递的互信息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·本章讨论 | 第104-107页 |
·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全文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23页 |
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