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6页 |
引言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利益集团基本理论 | 第18-28页 |
·利益集团的涵义、特征 | 第18-19页 |
·詹姆斯·麦迪逊的定义 | 第18页 |
·戴维·杜鲁门的定义 | 第18页 |
·罗伯特·达尔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·格雷海姆·威尔逊的定义 | 第19页 |
·国内学者的定义 | 第19页 |
·对利益集团定义的评价 | 第19页 |
·利益集团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利益集团的种类 | 第20-21页 |
·非正规性利益集团 | 第20页 |
·非社团性利益集团 | 第20-21页 |
·机构性利益集团 | 第21页 |
·社会性利益集团 | 第21页 |
·利益集团分类的分析 | 第21页 |
·我国利益集团的分类 | 第21-25页 |
·我国利益集团发展与现状 | 第21-22页 |
·我国利益集团的分类 | 第22-25页 |
·我国利益集团的主要特征 | 第25-28页 |
·利益意识日益增强 | 第25-26页 |
·利益关系日益复杂 | 第26页 |
·利益对抗性不断增强 | 第26页 |
·利益格局呈现动态化 | 第26页 |
·利益集团发展不平衡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公共政策执行基本理论 | 第28-33页 |
·公共政策的含义 | 第28页 |
·公共政策执行的内涵及性质 | 第28-31页 |
·公共政策执行是有组织的活动系统 | 第29页 |
·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活动 | 第29-30页 |
·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利益加以选择的过程 | 第30页 |
·政策执行包含多元的目标与动机 | 第30-31页 |
·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周期中的作用 | 第31页 |
·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| 第31-33页 |
·公共政策的特性 | 第32页 |
·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 | 第32页 |
·利益集团的因素 | 第32页 |
·其他因素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我国利益团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| 第33-48页 |
·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方式 | 第33-35页 |
·利用社会关系网络 | 第33页 |
·游说或说服 | 第33-34页 |
·利用宣传工具 | 第34页 |
·采用诱导手段 | 第34页 |
·集体性行动 | 第34-35页 |
·通过行业协会 | 第35页 |
·法律手段 | 第35页 |
·非法手段 | 第35页 |
·对上述方式的评价 | 第35页 |
·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积极影响 | 第35-38页 |
·促使政府制定出科学的政策执行方案 | 第36页 |
·有利于政治的沟通和利益的表达 | 第36页 |
·缓解社会冲突,保持社会长久稳定 | 第36-37页 |
·提高政府绩效 | 第37页 |
·有利于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| 第37-38页 |
·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消极影响 | 第38-41页 |
·加大公共政策执行成本,影响执行效益 | 第38-39页 |
·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权威 | 第39页 |
·从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公共利益 | 第39-40页 |
·不利于坚持公共政策执行的公平原则 | 第40页 |
·导致执行偏差 | 第40-41页 |
·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因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利益集团的自利性 | 第41页 |
·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 | 第41-42页 |
·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和监督程度 | 第42页 |
·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利益博弈过程 | 第42-43页 |
·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执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43-48页 |
第四章 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执行影响的应对措施 | 第48-54页 |
·促使利益团体的分化 | 第48页 |
·强化公共政策执行权威 | 第48-49页 |
·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救助力度 | 第49-50页 |
·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,调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·强化利益团体在政策过程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| 第51页 |
·创新公共政策执行制度 | 第51-52页 |
·塑造良好的政治价值观,培育社会公众的公共精神 | 第52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57-58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