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6-19页 |
ABSTRACT | 第19-2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23-56页 |
1.1 汾河太原河段水质现状及水华现象 | 第23-25页 |
1.2 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发生 | 第25-27页 |
1.2.1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及评价标准 | 第25-26页 |
1.2.2 水华暴发机制 | 第26-27页 |
1.3 水华的危害 | 第27-38页 |
1.3.1 影响自然景观 | 第27-28页 |
1.3.2 藻毒素的产生 | 第28-36页 |
1.3.3 异味物质的产生 | 第36-38页 |
1.3.4 影响社会经济及人类生活 | 第38页 |
1.4 水华藻的分类 | 第38-43页 |
1.4.1 经典形态学分类方法 | 第38-40页 |
1.4.2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 | 第40-41页 |
1.4.3 综合分类方法 | 第41-43页 |
1.5 水华的防治措施 | 第43-45页 |
1.5.1 物理法 | 第43页 |
1.5.2 化学法 | 第43-44页 |
1.5.3 生物法 | 第44-45页 |
1.6 化感物质及抑藻作用 | 第45-53页 |
1.6.1 化感作用的定义 | 第45页 |
1.6.2 水生和陆生植物对淡水藻类的化感作用 | 第45-49页 |
1.6.3 植物化感物质鉴定及对淡水藻类的化感作用 | 第49-50页 |
1.6.4 化感物质抑藻作用机理 | 第50-53页 |
1.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53-56页 |
第二章 汾河太原河段浮游植物多样性及水华藻的分离、鉴定 | 第56-86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61页 |
2.1.1 采样时间及位点 | 第57页 |
2.1.2 样品采集与处理 | 第57页 |
2.1.3 藻种的分离纯化 | 第57-58页 |
2.1.4 藻种的培养 | 第58页 |
2.1.5 微囊藻(蓝藻门)和裸藻(裸藻门)的形态观察 | 第58页 |
2.1.6 分离纯化的微囊藻和裸藻的分子系统研究 | 第58-61页 |
2.2 实验结果 | 第61-80页 |
2.2.1 浮游植物区系组成及优势种 | 第61-65页 |
2.2.2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规律 | 第65-67页 |
2.2.3 形成水华的裸藻和微囊藻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| 第67-70页 |
2.2.4 形成水华的微囊藻的分子系统研究 | 第70-77页 |
2.2.5 形成水华的裸藻的分子系统研究 | 第77-80页 |
2.3 讨论 | 第80-84页 |
2.3.1 汾河太原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优势种变化 | 第80-82页 |
2.3.2 微囊藻分子多样性讨论 | 第82-83页 |
2.3.3 汾河太原河段裸藻水华发生的探讨 | 第83页 |
2.3.4 汾河太原河段水质评价 | 第83-84页 |
2.4 小结 | 第84-86页 |
第三章 汾河太原河段微囊藻的产毒能力及产异味成因 | 第86-98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7-89页 |
3.1.1 微囊藻的采集、分离纯化及扩大培养 | 第87页 |
3.1.2 微囊藻基因组的提取和PCR扩增 | 第87页 |
3.1.3 总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| 第87-89页 |
3.2 实验结果 | 第89-95页 |
3.2.1 微囊藻产毒素基因的检测结果 | 第89-90页 |
3.2.2 产微囊藻毒素含量检测 | 第90页 |
3.2.3 产毒素基因的变化及多样性 | 第90-94页 |
3.2.4 微囊藻产异味物质检测 | 第94-95页 |
3.3 讨论 | 第95-97页 |
3.3.1 汾河太原河段微囊藻产毒素基因及含量分析 | 第95-96页 |
3.3.2 汾河太原河段微囊藻产异味物质分析 | 第96-97页 |
3.4 小结 | 第97-98页 |
第四章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TY001的光合作用抑制机理 | 第98-112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99-103页 |
4.1.1 藻种培养及实验处理 | 第99页 |
4.1.2 铜绿微囊藻细胞完整性试验 | 第99页 |
4.1.3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TY001生长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4.1.4 RNA的提取及检测 | 第100页 |
4.1.5 逆转录及qRT-PCR | 第100-101页 |
4.1.6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4.1.7 统计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4.2 实验结果 | 第103-108页 |
4.2.1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| 第103-104页 |
4.2.2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| 第104-105页 |
4.2.3 RNA抽提结果 | 第105页 |
4.2.4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影响 | 第105-106页 |
4.2.5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光系统II的影响 | 第106-108页 |
4.3 讨论 | 第108-110页 |
4.4 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五章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TY001的氧化损伤、基因表达和微囊藻毒素合成的影响 | 第112-127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13-115页 |
5.1.1 藻种培养及实验处理 | 第113页 |
5.1.2 铜绿微囊藻总蛋白含量、脂质过氧化物和抗氧化酶的测定 | 第113页 |
5.1.3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| 第113页 |
5.1.4 RNA的提取 | 第113页 |
5.1.5 逆转录及qRT-PCR | 第113-114页 |
5.1.6 统计分析 | 第114-115页 |
5.2 实验结果 | 第115-124页 |
5.2.1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5.2.2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116页 |
5.2.3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酶的影响 | 第116-117页 |
5.2.4 基于SYBR Premix Ex Taq的quantitative real-time PCR | 第117-119页 |
5.2.5 连苯三酚胁迫对铜绿微囊藻TY001目标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| 第119-123页 |
5.2.6 连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影响 | 第123-124页 |
5.3 讨论 | 第124-126页 |
5.4 小结 | 第126-127页 |
第六章 5, 4'-二羟基黄酮(5, 4'-DHF)对铜绿微囊藻TY001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| 第127-149页 |
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28-129页 |
6.1.1 藻种培养及实验处理 | 第128页 |
6.1.2 5, 4'-DHF对铜绿微囊藻TY001生长的影响 | 第128页 |
6.1.3 铜绿微囊藻脂质过氧化物和抗氧化酶的测定 | 第128页 |
6.1.4 细胞内活性氧(ROS)水平测定 | 第128页 |
6.1.5 RNA的提取 | 第128-129页 |
6.1.6 逆转录及qRT-PCR | 第129页 |
6.1.7 5, 4'-DHF对铜绿微囊藻TY001光系统II的影响 | 第129页 |
6.1.8 统计分析 | 第129页 |
6.2 实验结果 | 第129-144页 |
6.2.1 5, 4'-DHF对铜绿微囊藻TY001生长的影响 | 第129-131页 |
6.2.2 5, 4'-DHF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内活性氧(ROS)水平的影响 | 第131-133页 |
6.2.3 5, 4'-DHF对铜绿微囊藻丙二醛(MDA)含量的影响 | 第133-134页 |
6.2.4 5, 4'-DHF对铜绿微囊藻3种抗氧化酶的影响 | 第134-137页 |
6.2.5 5, 4'-DHF胁迫对铜绿微囊藻TY001目标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| 第137-143页 |
6.2.6 5, 4'-DHF对铜绿微囊藻TY001光系统II的影响 | 第143-144页 |
6.3 讨论 | 第144-147页 |
6.4 小结 | 第147-14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9-153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149-151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151-1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3-1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79-180页 |
致谢 | 第180-182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