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绪论 | 第7-8页 |
| 一、孔子的春秋观 | 第8-17页 |
| 1、"大道既隐"的时代 | 第9-11页 |
| 2 "西狩获麟"与"吾道穷矣" | 第11-12页 |
| 3、鲁国春秋"三世"说与春秋时期鲁国政治"三变说" | 第12-13页 |
| 4、"尊王"与"正名" | 第13-14页 |
| 5、"晋文公谲而不正,齐桓公正而不谲" | 第14-17页 |
| 二、孟子的春秋观 | 第17-28页 |
| 1、"王者之迹熄" | 第18页 |
| 2、尊王黜霸 | 第18-22页 |
| 3、"春秋无义战" | 第22-28页 |
| 三、荀子的春秋观 | 第28-36页 |
| 1、"羞称五伯" | 第28-30页 |
| 2、"义立而王,信立而霸" | 第30-32页 |
| 3、"隆礼尊贤而王,重法爱民而霸" | 第32-36页 |
| 四、早期儒家的春秋观之特色 | 第36-39页 |
| 1、浓厚的先王崇拜意识 | 第37页 |
| 2、褒贬不一的春秋霸道观 | 第37-38页 |
| 3、尊君重民、君民并重的君民观 | 第38-39页 |
| 结语 | 第39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6页 |
|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| 第46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