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2页
第一章 引言第12-20页
   ·论文由来及意义第12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7页
     ·层序地层学的产生和发展第12-13页
     ·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火成岩发育区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层序地层学与油气成藏第15-17页
   ·前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页
   ·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7-18页
   ·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8-20页
第二章 地质概况第20-24页
   ·区域构造背景第20-21页
   ·地层特征第21-24页
     ·上古生界第21页
     ·中生界第21-23页
     ·新生界第23-24页
第三章 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第24-40页
   ·构造单元划分及断裂特征第24-28页
     ·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第24-27页
     ·断裂特征第27-28页
   ·构造样式研究第28-31页
     ·构造样式划分第28-29页
     ·构造样式特征第29-31页
   ·断层活动性研究第31-34页
     ·断层生长指数第31页
     ·断层活动速率第31-34页
   ·沉积地层厚度系数与构造演化第34-38页
     ·概念提出及理论依据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研究步骤及适用范围第35页
     ·地层厚度系数与研究区构造演化第35-38页
   ·毛敦次凸演化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第38-40页
第四章 层序地层学研究第40-60页
   ·层序界面的识别及边界特征第40-50页
     ·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第40-45页
     ·层序的边界特征第45-49页
     ·层序内体系域构成第49-50页
   ·单井层序划分第50-52页
   ·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发育特征第52-58页
     ·层序地层格架第52-56页
     ·层序地层格架特征第56-58页
   ·层序地层发育模式第58-60页
第五章 沉积相研究第60-99页
   ·沉积学相标志第60-64页
     ·岩石学特征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沉积构造特征第61-63页
     ·特殊矿物第63页
     ·粒度特征第63-64页
   ·物源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 ·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区第64页
     ·岩屑类型与物源区第64-65页
     ·地震前积与古水流方向第65页
     ·断面沟扇体系及基底起伏形态与古水流方向第65-67页
     ·粘土矿物组合第67页
   ·单井相及剖面相分析第67-73页
     ·查参1 井单井相分析第67-70页
     ·查参1-毛1-毛5 井连井剖面相分析第70-73页
   ·地震相标志第73-81页
     ·地震相划分第73-76页
     ·重点层段地震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第76-79页
     ·地震相向沉积相的转换第79-81页
   ·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第81-88页
     ·沉积相平面展布第81-84页
     ·沉积体系演化第84-86页
     ·沉积模式第86-88页
   ·火山岩发育规律研究第88-99页
     ·岩浆岩测井响应及期次第88-90页
     ·地震剖面火山岩识别模式与火山岩相第90-96页
     ·火山喷发模式第96-99页
第六章 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第99-131页
   ·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第99-107页
     ·烃源岩的分布第99-101页
     ·有机质丰度第101页
     ·有机质类型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有机质热演化特征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·油-源对比第104-107页
   ·储层特征第107-116页
     ·岩石学特征及储层分布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·碎屑岩储集空间与储集性能第109-113页
     ·火山岩储层储集性能及影响因素第113-116页
   ·生储盖组合特征第116页
   ·圈闭类型与分布特征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·与断裂有关的构造圈闭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·与沉积有关的岩性圈闭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·构造-岩性复合圈闭第119-120页
   ·油气运移与聚集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·运移通道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·运移方式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·油气注入期次第122页
     ·火山岩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第122-123页
   ·油气藏类型与特征第123-127页
     ·油气藏类型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·典型油气藏特征第125-127页
   ·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第127-129页
   ·油气有利富集层系及区带预测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·纵向有利层系第129页
     ·平面有利区带预测第129-131页
第七章 结论第131-133页
参考文献第133-14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2-143页
致谢第143-144页
作者简历第144页

论文共1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液特性研究
下一篇:油藏开发储层随机建模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