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导言 | 第11-36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5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6-32页 |
| ·领土争端有关中国态度成因的已有解释 | 第17-25页 |
| ·对现有解释的评析 | 第25-32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32-3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33-36页 |
| 第2章 研究设计 | 第36-67页 |
| ·研究所用理论综述 | 第36-42页 |
| ·“权力转移”理论 | 第36-38页 |
| ·改变现状国与维持现状国及其判定指标 | 第38-42页 |
| ·研究假设与主要变量 | 第42-48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42-43页 |
| ·研究变量及测量指标 | 第43-48页 |
| ·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逻辑关系解释 | 第48-56页 |
| ·权力格局变迁对变量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权力的强弱及变化对变量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| ·中国与邻国领土争端中态度选择的逻辑之源 | 第51-56页 |
| ·中国周边陆地邻国的基本情况与案例选取 | 第56-66页 |
| ·综合国力测算指标体系 | 第56-59页 |
| ·中国周边陆地邻国基本状况 | 第59-62页 |
| ·研究案例的选取 | 第62-66页 |
| ·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3章 苏联/俄罗斯/哈吉塔案例分析 | 第67-129页 |
| ·苏联案例 | 第67-104页 |
| ·案例一:中苏边界(1949-1959) | 第69-73页 |
| ·案例二:中苏边界(1960-1982) | 第73-98页 |
| ·案例三:中苏边界(1983-1991) | 第98-104页 |
| ·俄罗斯案例(1992—2007) | 第104-114页 |
| ·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属性 | 第104-110页 |
| ·中国处理中俄边界领土争端时的态度 | 第110-114页 |
| ·中国的中亚邻国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塔吉克斯坦 | 第114-126页 |
| ·哈、吉、塔案例 | 第115-126页 |
| ·小结 | 第126-129页 |
| 第4章 中印边界问题分析 | 第129-163页 |
| ·中印边界问题概况 | 第129-138页 |
| ·中印边界的“三条线”与“三段争议区” | 第129-133页 |
| ·中印关系的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 | 第133-138页 |
| ·印度对外政策属性及中国的反应 | 第138-161页 |
| ·对印度对外政策属性的指标检验 | 第138-152页 |
| ·中国对印度扩张主义政策的反应—对因变量的检验 | 第152-161页 |
| ·小结 | 第161-163页 |
| 第5章 中越边界问题研究 | 第163-180页 |
| ·中越关系的简要回顾及边界概况 | 第163-165页 |
| ·中越关系的时期划分 | 第165-167页 |
| ·中越边界问题案例分析 | 第167-179页 |
| ·案例一:中越边界(1949-1974) | 第167-168页 |
| ·案例二:中越边界(1975-1990) | 第168-177页 |
| ·案例三:中越边界(1991-2007) | 第177-179页 |
| ·小结 | 第179-180页 |
| 第6章 中国与其它陆地邻国边界案例分析 | 第180-205页 |
| ·中缅边界 | 第180-193页 |
| ·边界概况:“三段未决界” | 第180-182页 |
| ·中缅边界问题的提出 | 第182-193页 |
| ·中国与其它国家边界问题的解决 | 第193-202页 |
| ·中国与尼泊尔的领土争端 | 第194-195页 |
| ·中国与蒙古的领土争端 | 第195-197页 |
| ·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界问题 | 第197-198页 |
| ·中国与阿富汗的领土争端 | 第198-199页 |
| ·中国与不丹的领土争端 | 第199-200页 |
| ·中国与朝鲜的领土争端 | 第200-201页 |
| ·中国与老挝的边界 | 第201-202页 |
| ·小结 | 第202-205页 |
| 第7章 研究案例的统计和比较 | 第205-224页 |
| ·对所研究案例的统计分析 | 第205-209页 |
| ·对几个重要的竞争性解释变量的比较分析 | 第209-222页 |
| ·对竞争性解释变量的综合分析 | 第209-218页 |
| ·对竞争性解释变量的案例分析 | 第218-222页 |
| ·小结 | 第222-224页 |
| 第8章 结论 | 第224-233页 |
| ·研究总结 | 第224-228页 |
| ·结论及政策启示 | 第228-230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与价值 | 第230-232页 |
| ·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| 第232-23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33-246页 |
| 致谢 | 第246-247页 |
| 附录 | 第247-272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272-273页 |